在上一次《秋天的雨》教案再设计时,王老师留下了“老师听到大家读得这么动听,忍不住想和大家进行一次比赛,注意倾听老师的要求:师读1-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第五自然段,其他的同学们一起读——这里的教师读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前面学生读得好,就不用范读或教读,如果学生读得不好,这里有没有提出学习读的要求是不是?”这样的评论。记得当时在给王老师的邮件中还讲了自己的设计意图,直到前天听过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后,我才恍然大悟王老师的言外之意。
曾以为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充分的读书就能使课堂书声琅琅,曾以为只要学生能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就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可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却给我带来了巨大震撼,让我对怎样才能称之为书声琅琅有了一丝顿悟。他的“朗读--------走近作者把握情感;默读--------走进文本,体会作者隐藏的内心深处;”的做法一直在脑海深处回放。
一篇普通的《番茄太阳》,一种平淡的教学方式,一些看似平常的话语,都蕴涵着于老师的睿智,这位智者每次的朗诵指导看似平淡无奇,但都有着其深刻的内涵。
其一: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在本环节的指导是我们平常管用的朗读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字词掌握现象。在检查字词环节中,于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触摸他的脸颊环节,让孩子们把对脸颊的理解深刻的印在了他们心上,此时的触摸更胜过一遍遍的讲解。因为于老师给枯燥的字词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活力,无形中已经激起了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其二:检查第一自然段:“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的朗读时,孩子们很正确、流利的读了出来,于老师并未直接给予评价,而是简介了作者自小遭遇车祸,与父亲决裂,残疾的她只能依靠微薄的稿费维持自己生活的现状。然后问孩子们,当你们知道作者的现状时,你怎么去读?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文。只见台上的孩子们一改慷慨激昂的腔调,低沉缓慢的读起了课文。
其三:在“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这时摊上没什么人,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这一段话中,父亲的话该用怎样的语速去读,快还是慢?语气是重是轻?妈妈的笑和孩子的笑在读时应该有何区别?请大家带着思考去读书。简简单单几句话不但对大家进行了语调、语速的指导,也无形中引导了大家带着思考走进文本。
其四:再读最后一自然段,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
其五:默读课文,静心思考,看课文中几次出现了“番茄太阳”?看它们分别指什么?走进文本去捕捉作者隐藏着的内心,把自己的感悟批注在旁边。
就这样,平平淡淡的教学过程,却体现了扎实的读书方法的指导,每次的读都有着其深刻的含义,每次的读都有着不同的目标,由最初的读正确、读流利,语调、语速、停顿方法的朗读指导,至后来的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带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基础上的默读,层层递进。尤其是于老师范读“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了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一段时,那哽咽的声音,充沛的感情,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经久不息的掌声也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是啊!情到深处方知浓,虽然整节课下来未能听到我们平时所谓的“书声琅琅”,可一切的感悟均在字里行间,孩子们潜心阅读后的批注,后来的朗读声都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共鸣。
正如于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魅力关键在于朗读,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与其把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不如让学生读得如痴如醉。正所谓字词知冷暖,那么就让我们正确把握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们朗读,让孩子们在咬文嚼字中走进文本,带着思考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