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转课堂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体验活动。我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而十六位老师分成两组,分别对我讲一句话。
讲什么呢?
第一组:“请在上课前收拾好你的书本和作业!”“现在外面很冷,出去的时候要穿上你的外套保暖!”“你都不会像Peter那样安静吗?”
……
如果您是我,是一个孩子,对这样的话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是的,这些话全是正确的话,也可以说都是出于好意——为的是让孩子学会有条理学会讲秩序,希望孩子不至于生病……
但是,你觉得舒服吗?能够接受吗?感受到了被爱吗?
第二组讲的和第一组所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但是方式截然不同:“我们马上就要上课了,请问你需要做点什么?”“课间休息时,到外面去活动需要保暖,你需要穿点什么?”“你忘记了我们之间怎么约定的吗?”
发现了什么?
如果单看书面没有什么感觉,建议您和孩子在家里做个互换角色的游戏,你来做孩子,他来做老师或者父母,用这样的两种方式来同你讲话。
显然,第一组所采用的方式是“告诉”,姿态是居高临下的,其中包含了强势、控制、命令、指责、抱怨……
第二组所采用的方式是“发问”,姿态是蹲下身子商量的,其中包含了尊重,启发,引导,鼓励……
处在第一种模式下的孩子,会服从,也会反抗,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尊重的,都是愿意有权利可以选择的。
处在第二种模式下的孩子,则会学会思考,敢于自信,享受自由和快乐,因为成人不是要他接受,而是要他选择。
这个简单的体验活动,折射出的是我们在教育生活的常态,是所有成人几乎都曾有和正在做而不自知的“误区”。想想看,我们的父母是不是无数次对我们吼:“我都告诉你多少遍了!”我们自己是不是又在一次又一次地对我们的孩子吼道:“我都告诉你多少遍了!”
可怕的模式。
这让我联想到《56号教室的奇迹》中所指出的,很多教师都在利用孩子的恐惧感来建立自己的权威、维持教室的秩序。
这样低级的教育模式所导致的结果是什么?这样一来,孩子能感受到爱吗?就眼前来看,是纵容了教师的粗暴的无能,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长远来看,是生产了没有思想没有信仰没有尊严的“顺民”。
不能不举那样极端的例子——我曾多次向朋友讲起。那些走上歧路、绝路的孩子,但凡心里有一点被爱的感觉,又怎么能轻易迈出那一步?我们可以想见,这些孩子的身边一定有不少爱他们的人,也一定在不断地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是为了你好!”
孩子不喜欢也不需要被“告诉”。
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自己长大。不客气地讲,有些弯路是必走不可的,任何说教都不如亲自体验。
他们需要被“发问”。
因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正是从思考开始的。
加斯顿小学的全体教师已经决心进行反思和践行了,为了我们的孩子。
您呢?先从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课堂开始,好吗?
20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