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的故事》教后杂感
《藏羚羊的故事》是一个催人泪下,令人深思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感情真挚细腻,耐人寻味。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处处流露出真情——老羚羊冒死截车,跪拜于车前求救的无奈,科考队员无微不至的救助受伤小羚羊的举动,父子团聚的喜悦,都令读者刻骨铭心。
那么这样的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呢?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细节刻画。在细节刻画中,本文用的最多的就是动词。
先来欣赏几段句子:
“忽然,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向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想像“飞奔”“一直奔向”“跪”的动作,体会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这时,有两行浊泪从老羚羊的眼睛里涌了出来,然后,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想像“涌”“站”“一步一回头”的画面,体会其作用。)
“……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想像“扫来扫去”“蹭”的动作,体会其作用。)
这些句子,很明显地就是作者运用动词刻画了一只老羚羊对于自己的孩子的爱,那如同山一样高,如同海一样深,他的举动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也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主动去做这些动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的无私,爱的细微!
再如段落:
“有人赶紧从车厢里拿出矿泉水,给受伤的小羚羊喝。老队长则从随行携带的药箱里,找出一些止血和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然后,他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三角标出所有动词,想像画面,体会到了什么?)
“老队长转过脸去,悄悄地抹了一把,湿漉漉的,竟是泪。”
“全体科考队员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着,待两只羚羊逐渐没入草丛中,才缓缓离去。”(体会“注视”的含义。)
这几段文字里,作者充分巧妙运用动词写出了科考队员们对小羚羊救助时的无微不至,以及看到羚羊父子团聚时的感动与不舍。
我们知道,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离不开细节的描写,而细节的描写,不外乎是对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刻画。而运用动作刻画细节,更易于小学生的想像和模仿,也更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在自己的作文中,我们可以通过动词刻画细节。如:运用动词放大细节;运用动词再现人物的复杂心理;运用动词表达人物的主观情感;运用动词起到修饰的效果;运用动词突显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等。
当然,这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如,在以后我们将学习到《高斯智断瓶中线》一文,这篇文章里就有这样一句话:“高斯紧张地思考着,他的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来。晶莹的汗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高斯高高隆起的额头往下淌,啪嗒一下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在这里,作者就是运用了动词放大细节,突出人物的高度集中的思考形象。
这段文字,有着有好的帮助理解作用。
这一天,这片麦地迎来了一位老奶奶,提着锄头,荷着钉耙。她这是理地来了。她望着满目疮痍的麦地,露出淡淡的一笑(再现人物心理),好像在安慰那受了天大委屈的麦地:“不要急,我来给你们梳理梳理。”她从田头开始,稍弯着有些佝偻的背,一俯一仰,颇有韵律地让锄头和麦地做最舒适的接触。她深谙锄头的力度,知晓麦地的松软。被翻出的土块经锄头一敲就松动了,再锄上两下,多大的土块也散落成细小的土粒。有时会锄到石头,发出不和谐的音调,她深邃的目光好像能看穿泥土,把握石头的准确位置,用锄头一钩,石头就从土中跳出(追求修辞效果),再钩起石块侧身一甩(放大细节),石头便飞到田埂外边。有时会锄到青草,她不情愿用钩石头的方法来锄,她宁愿费力弯下腰,使出全身的力气将杂草连根拔出,再细细剥落粘连在草根上的土块,把它们安稳地送(再现人物心理)回麦地,她生怕泥土有所闪失,至少是从她手里溜走(放大细节)……
巧妙地选用动词,能为细节描写增色许多,当然也是作文的亮点之处。也因此,作为小学生,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要有巧妙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