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湖畔我的家
开封这座城市犹如一本摊开的厚重的书,无数次穿越大街小巷,就像行走在它的字里行间,我在无数次穿越中成长。“书”里有些东西在慢慢读懂,有些东西却一辈子也无法读懂,还有些东西,永远也忘不了,比如,包公湖。
我喜欢包公湖,缘于熟悉。这种感觉就像在热闹的大街上,无数张脸向你走来,擦肩而过,而只有一双眼睛对你笑意深深,这张面孔就是包公湖。我的家,就住在包公湖西南角的西坡街。
西坡街是这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住宅区。它面对一汪碧水,背倚古老城墙,东边巍峨的市博物馆守护着它。小区内高楼林立,店铺鳞次栉比,两条长长的小街就像绚丽的飘带,交叉成十字。小区是热闹的,特别是早晨,一推开门,对面就是一溜卖早点的,豆腐脑、胡辣汤、八宝粥、五香豆沫、茶鸡蛋……好多人省去了做早饭的麻烦;小区又是安静的,它离市中心不远,却又远离了闹市的喧嚣和嘈杂,不宽的街道两旁人们或下棋,或打牌,悠然自得,其乐融融,整个小区自成一片悠闲清静的小天地。这就像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广告词:闹中取静。站在家门口往北望,目光掠过相邻的艺术学校、武警支队,包公湖就露出了美丽的一角。
包公湖是包府的遗址,湖上的包公祠,就是为了纪念包公而建造的。包拯,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开封的骄傲。他正直刚毅、不畏权贵、体恤民情、执法如山,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包”、“包公”或称他那富有艺术性的绰号——“包青天”。他额上的月牙“日断阳,夜断阴”,震慑妖孽;他倒坐南衙,堂上三口铜铡,为民伸冤,铡出浩然正气。每逢节假日,平日里肃穆的包公祠门前车水马龙,游人络绎不绝。他们沿着不同的路线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戴着统一的小黄帽或小红帽,聚集在这里,拜访仰慕已久的包公。望着向阳路上停靠的挂着不同牌照的车辆,望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巴不得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包公在开封,开封是我的家乡!
昔日的包公湖芦苇丛生,蚊蝇成群,而今,开封越来越美,包公湖也越来越靓。湖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沿湖高低不平的石板换成了色彩鲜艳的彩砖,环湖黑色的铁索链被汉白玉护栏取代,新增的几处健身器材是老人和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亮化工程使包公湖的夜晚比白天更好看。宽阔的迎宾路穿水而过,南北贯通,把湖分成两半。有人说开封与杭州这两座古城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我看来,西边的这一半就是我心中的“西湖”。东湖北岸开封府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位于“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 西湖北岸原来的西司广场建成了西司桥。等水系工程完工通航后,人们可乘船游遍开封的“四河五湖”,开封成了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蜿蜒通畅的河道,绚丽多姿的两岸景观,让你体验“梦回宋朝”感觉,领略汴梁古城的历史风韵。
我最喜欢包公湖的月夜。静静地站在湖畔,看夕阳从树梢缓缓落下,看月亮从水面慢慢升起。天暗下来了,灯亮起来了。湖面灯光摇曳,岸上灯火辉煌,彩灯勾勒出包公祠庄严凝重的身影。掩映在岸边树木里的射灯从叶间透出来朦胧的光,一棵棵树绿意盎然,青葱滴翠。迎宾路上华灯高照,璀璨夺目,环湖路上车辆川流不息,闪烁的灯光似银河从天而降,又如同一串流光溢彩的项链。这时,从博物馆那边传来盘鼓铿锵的鼓点,从西司夜市飘来烤鱼、羊肉串的香味,人们漫步湖畔,看美景,品美食,享受着太平盛世。此情此景令我思绪纷飞,浮想联翩。我驻足的脚下,不知有多少古人临水揽月,吟诗作赋;不知有多少来者湖边小酌,对酒当歌。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千年明月,百年碧波,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而今,月依然皎洁,水依然清澄。月影,灯影,人影倒映水中,交相辉映;笑声、歌声、鼓声声声入耳,久久飘荡。我忽然想起一句歌词: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的是你。是啊,比月亮更美的,是这湖,这人,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四年前,我搬家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这种改变。打电话给送水师傅,人家问:“你家在哪里?”我脱口而出:“包公湖西坡街。”还有一次,几个同事在“岁岁羊”聚过餐,天已经黑了。一种力量牵引着我,沿着大纸坊街,顺着淮河医院门前的环湖路,来到包公祠门前。望着包公祠石阶前那片红地毯似的彩砖,那条通向西坡街的斜斜的路,路边那家卖绿茶的副食店,我猛然由恍惚回到现实:我已经搬家了。呆呆地站在黑夜里,我闭上了眼睛。啊,怎能忘记,晴朗夏日,绿柳依依,一辆辆三轮儿是湖畔最靓丽的风景;怎能忘记,细雨霏霏,仍挡不住游人的热情,包公祠门前盛开着一朵朵缤纷的“伞花”;怎能忘记,湖边修车老头儿那温暖的笑容;怎能忘记,风儿送来湖水那潮湿而熟悉的味道……哦,包公湖,在我心中,你该占据怎样的位置呢?我把你浓缩成一帧精致的照片吧,珍藏在我心灵小屋里最显眼的地方!
今生,无论我走多远,永远忘不了的,是包公湖畔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