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要期末考试了,我上网时间就挪得比较晚,甚至不再上,希望能在考前好好陪孩子度过每一天,什么也不做,只是安静地陪着,他学习,我读书。
在这一段时间里,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我也有了莫名的焦虑与抵触,总感到孩子还有很多东西没复习,很多东西没掌握牢固,心里慌慌的,比孩子还沉不住气。可是呢,孩子倒是波澜不惊,平静如水,仿佛这场考试只是常日里极普通的一场考试。
只要一做完功课,他就理所应当地摸起了课外书,钟表上的时间是九点二十分。我不露声色地说:“宝贝,今天有些晚了,明儿还要早起,不如你躺在床上,妈妈给你念故事吧,你可以一边听着一边慢慢入睡。”
第一天孩子没在意,很安静地上了床,静静地听我念书。我念的是《月亮的味道》,这是校信通送的绘本图书,薄薄一册,拿到手里十分轻巧,加上有精致可爱的图案和短短的文字,十分养眼。书里简简单单地讲了一个有关月亮与小动物之间的童话,感觉静谧、温馨。
我读得很慢很慢,好象在哼一首摇篮曲。读了至少二十分钟的样子,孩子,总该睡着了吧?我轻轻地刚要起身,孩子倏地睁开眼:“这么快就读完了,妈妈,你再读一篇吧。这个故事太短了。”我吓一跳,“怎么还没睡着呀?今晚就读到这了,你看几点了,快点睡觉。!”我的口气有些命令的意味。孩子不高兴地转身躺好,再不理我。
第二天.同样的时间,孩子要求我读《洋葱头历险记》,他已经看了一半。但是,他要求我从第一章开始读起,我同意了并读了两章,然后我命令他必须睡觉。
第三天,我们再次读《洋葱头历险记》,这次我只读了一章。然后说困了,不读了。
第四天,我仍旧只读了一章。我只想在循序渐进地蚕食他的阅读时间,从而在考前确保他能很好地温习功课,没有精力去想那些课外书。这次,孩子有了提问:“妈妈,你是不是在哄我啊?”
我一愣:“哄你什么啊,你为什么这样说?”
孩子很认真的从床上探起头:“妈妈,那你怎么现在不让我看书了?你以前很少给我读书的,是不是因为现在要考试,你想让我多学习,你不想让我看课外书所以才读给我听的?”
我有些面红耳赤,因为孩子的提醒正是我潜意识里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我又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暴露。没想到孩子这么敏感地觉察到了。
我哄着:“不是不是,你别乱想了。我是在练习亲子阅读呢!”
孩子狡猾地说:“我知道。你就是那样想的。不过没亲系。妈妈,我喜欢这样的亲子阅读。”
想起来了,孩子小时候我可真的没有象现在这样亲切而温柔地给孩子读书,大多时候跟应付任务一样,读罢了事。孩子也曾提过要求,希望我能读得生动些,我嗤之以鼻,浑不在意。因为工作已经耗尽我的精力,晚上实在是想清清静静地歇息。
今晚孩子这样地话让我有些恍然并深深震憾,孩子并不象我所想象的那样没心没肺呵,他记得所有的点点滴滴。包括那不曾用心的阅读。关于幼儿园。关于学校。关于陪伴,关于珍惜。关于爱护。每一点,孩子都懂。是我们忽略了。
想起博友暖暖的孩子曾在地震后问他的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珍惜?”我就鼻头一酸,孩子的要求多么单纯呀。
望着孩子稚嫩的脸,我惭愧地亲了亲他的额头,“宝贝,只要你复习完功课,妈妈再也不反对你看课外书了。而且,妈妈会尽量陪你一起读书。相信我。”
一路风景一路歌。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有风雨,可是风雨过后有彩虹;有付出,可是付出之后有感恩的回报。孩子在长大,在学习,在领悟,在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阅读的快乐正是那首歌,当孩子用那首歌去感染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怎能剥夺这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