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和家家重温了《小学生古诗八十首》,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再检查孩子背的《初中生古诗必背》(根据孩子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背),背的也还流利。
看着家家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好象在取笑我这个妈妈,哼,难不倒我了吧?
我不露声色,心里却有些发急,古诗背了这么些,温故才能知新,怎么才能让孩子再学到新的知识呢?假期的书香活动是与科普阅读和重温经典等有关的,这二者能否联系到一起?一直在揣想着,这一天,信手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无意识地默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对!我豁然开朗,心中有了主意,经过几天的准备工作,我对家家说:“简单的背诵看来是难不倒你了,妈妈想问问你,以前我们总是寻找与“春”“夏”等季节相关的诗句,或是与花,草,山河有关的,这些知识点你也掌握了不少,妈妈现在想考考你这么一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都要结束了,为什么山上的桃花才开放呢?”
这一下提的问题比较冷门,家家犹豫了一下。我提醒他:“咱们爬山的时候,山顶与山下相比,气候有什么区别呢?”
“山上比山下冷!”家家很痛快地回答。
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孩子恍然大悟:“我知道了,因为山下比山上温度高,所以山下的桃花先开,山下的四月老早过完了,桃花也开过了,可是山上才变暖和,因此桃花最后才开!”
“回答的真棒!|”我竖起大拇哥。虽然家家该要上五年级了,可是对这些表扬的话还是象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一样缺乏免疫力。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见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因为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植物才能生长的更好。人们建造温室或大棚,就是改变植物的生长温度,促进或者是抑制某一种植物的生长,达到栽培的目的。”
“下面妈妈要和你做个小游戏,看看咱们背过的哪些古诗里能体现出科学小常识来?”
“古诗都是讲爱国或是描写自然景色的,哪有什么科学知识呀?”
“那你认为什么是科学呢?”
家家一时语塞。
“科学的概念很模糊,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想给科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都不够成功。简单的解释呢,科学就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以后你学到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就是归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文学呀、历史呀、哲学、政治、经济等学科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这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一个是以自然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是以人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我侃侃而谈,并对自己早有准备而暗自庆幸。
来,不用担心,孩子,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什么古诗能让我们学到科学小常识呢?妈妈先开始,好吗?
妈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家家,这可是娥眉月呀,自然现象也算跟科学有关吧。”
家家:“‘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出自李白的《古朗月行》我这是满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妈妈:“对!月的圆缺代表着月亮的变化,也代表着人事的变迁。”
科学小常识:
月亮每天会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的位相变化,书上的学名叫做月相。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我国农历中的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定的。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现在我们过的春节、端午、重阳和中秋等节日都是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
上蛾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
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
渐盈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
渐亏凸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
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
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另外,农历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妈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是讲天气变幻无常的,是自然景观。”
科学小常识:
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特别在夏季,犹为突出。在夏季,产生降水的云多为雷雨云,这是一种垂直发展十分旺盛,而水平范围发展较小的云。由于云体较小,在它移动和产生降水时,只能形成一狭小的雨区。而雷雨云含水量大,降水效率又较高,因此容易造成雨区内外雨量分布的显著差异。所以,人们有时会发现,此时此处有雨,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
妈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自刘禹锡《乌衣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晏殊的《浣溪沙》,都 表现了候鸟的迁徙行为”
家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科学小常识:
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表面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它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燕子一般在夜里飞迁,尤其是在风清月朗时飞得很快很高,白天则在地面休息觅食。它们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也能够返回故乡。因为燕子是季节性很强的候鸟,人们只要见到燕子,就知道春天来了。
妈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出自赵师秀的《有约》说明黄梅季节的气候特征,青蛙也在那个时候繁殖。”
科学小常识:
夏天,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这个明显雨季,由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的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家家:“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于谦的《石灰吟》。”
科学小常识:
石灰水有杀菌作用。入冬前树上都要涂抹石灰水,因为冬季的时候,树上有些害虫会钻到地底下过冬,秋天的时候刷上了石灰后他们就下不来了被冻死。来年春天再刷一遍,地下冬眠后的虫子想爬上树为害就不容易了。因为石灰会使虫子脱水而死,所以他们都会远离。但是会飞的害虫这种办法就没用了。
其次,冬天夜里温度很低;到了白天,受到阳光的照射,气温升高,而树干是黑褐色的,易於吸收热量,树干温度也上升很快。这样一冷一热,使树干容易冻裂。尤其是大树,树干粗,颜色深,而且组织韧性又比较差,更容易裂开。涂了石灰水后,由於石灰是白色的,能够使40%-70%的阳光被反射掉,因此树干在白天和夜间的温度相差不大,就不易裂开。
妈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家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李煜的《虞美人》,“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这是乐府《长歌行》”
科学小常识:
为什么江河的水都往东流呢,这是因为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而长江、黄河都发源于西部的青藏高原,所以大江大河的水是向东流的。
比赛结束了,我因为准备的好,所以科学小常识的要点都是由我来讲的,而家家只负责找出了相关的诗句。
家家有些沮丧,我鼓励他:“你腿上受伤后的淤血为什么有淡黄色的凝固体?妈妈镜片上的雾气怎么产生的?滴一滴醋,蚂蚁会因为不同的气味而打架,这都是你给妈妈讲的小知识呀,这次寻找古诗里的小科学,妈妈提前做过准备的,你没有留意罢了。下次我们再来一场真正的知识大赛!看看谁能第一时间发现身边的科学小常识,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