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有些好话说多了也是错作文

2020-07-30 
有些好话说多了也是错我这里谈的“好话”,特指表达关爱、关心之类的语句,更往往发生在父母对孩子的交流过程中
 

有些好话说多了也是错

我这里谈的“好话”,特指表达关爱、关心之类的语句,更往往发生在父母对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请注意,我这里的“交流”用的不是十分准确,因为这种所谓的“交流”往往是单向的。之所以还用交流这个词,在于家长们都认为这种单向的关爱和关心就是“交流”。家长们不停地使用这种“交流”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满以为可以换来孩子正面的回应——比如感恩、成长之类的,其结果却往往不尽然,甚至是完全相悖,很让一些家长失落和寒心。那么,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究竟何在?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关心,无一不是发自肺腑的。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却要因人、因事、因文化背景、因具体时间有区别地考虑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深度和频率等等。否则,说出来可能就是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那么,我们现在就把这些“好话”做一个简单的罗列并做一下简单分析。

第一类“好话”,自然就是对孩子爱的表达。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一家只有一个的“儿童稀缺时代”。于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意表达就难免有些泛滥。物质上的满足不用多讲,情感上、特别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浓地化也化不开。简单的诸如“宝贝”、“亲爱的”、“心肝儿”之类的不离口,典型的则是利用一切方式一切机会向孩子宣告自己对孩子的爱有多深——当然,在孩子步入学龄时期之后,这份表达又往往和期望孩子好好学习联系起来。

按说,爱的表达不能算做错,但是,过于频繁、泛滥的使用却会造成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过多的使用,会使“爱”变得平常和淡薄(感觉上的);过于频繁的使用,会过度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分场合的使用,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既有习惯;将其和对孩子的学习过于紧密的联系着使用,则使这份纯真的情感沾染上功利的色彩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这样的爱的给予,往往得不到你所需要的正面的回馈。

那么,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期许才不为错呢?我想,将其用行动而不仅仅是甜腻的语言进行理智地表达效果可能更好。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行动表达一样不能理解为物质的过度满足、形式主义的肢体动作,而是对孩子的信任、支持和服务。

这里要分析的第二类“好话”,也是家长和孩子“交流” 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也同样属“说出来就是错的好话”之列,那就是对孩子学习上必须达到某种目标的过分严苛的要求,常用的诸如“你一定要考第几第几名,你比某某人要强得多”,“好好学吧,不好好学将来会如何如何” 等等。这些话,对于孩子某些特定成长阶段,以适当的方式说一下倒也无妨,但如果将其当成口头禅挂在嘴边,其效果不仅是打打折扣那么简单,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刺激一旦被习惯就会变得麻木,只有不断加大刺激的强度才会收到差不多的效果;强度的不停地增加,总有一天会将弦一下子崩断——这样的“好话”,也一样地说多了就是错!

第三类“好话”,就是对孩子成长目标的设计和要求。没有目标,前进就会没有方向,这个道理我很同意;帮助孩子树立成长的目标也无疑是家长的责任,适当的引导是家长责无旁贷的职责。可是,如果将帮助孩子树立和牢记目标降格为就是每天在孩子耳边聒噪不已的“清华北大、出国当官、高新优酬”,则不仅不会有效成为孩子成长的引领,反而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负担和累赘。

还有一类所谓的“好话”,也同样要防止泛滥,那就是对孩子的“感恩”教育。需要说明的是。适度对孩子开展感恩教育,是我一向倡导的,我这里所反对的,是那种庸俗化地、过于泛滥的伪感恩教育。这种伪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一般为过于频繁以至于成了习惯,经常性的几乎是声泪俱下的对孩子讲述育儿之辛苦、养家之艰难以求孩子知恩图报(自然,家长所要求的回报仍然是期望孩子好好学习、能够成才)。适度的感恩教育会让孩子理解家长对自己的辛苦付出从而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过于泛滥的情感表示则会引起教育的疲劳、引起孩子的逆反。

之所以总结出以上四类家庭教育中“说多了就是错”的语言,是因为见多了家长付出和孩子成长结果不相一致的实例,纯属有感而发,其中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指教。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