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一下,时下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乱象横生,就是一些人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这改那革一股脑儿地抛向了校园,兜给了教师。别的不说,单说在大的概念上就混淆了视听,把“课改”与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糅合在一团,其实,教育改革是方向,这是党和政府的事,教师哪能担当得起?新课程标准改革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教师哪能干涉得了?眼下说的“课改”其实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是“教改”,这与老师密切相关,称其为“课改”,也就是换换名词,玩玩文字游戏,显得很现代,好与“旧时代”划清界限。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是一个形式问题,其核心还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眼下的“课改”也是如此,无论你怎样改,也只是服务于课堂的一种形式或框架,课改改的不是“课”,也解决不了中国教育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所谓的“课改”,某些环节上是关乎着中国教育的改革,但绝非就代表或囊括着中国教育的改革,这一点,要让那些耸人听闻、歇斯底里的把“课改”置于民族危亡时刻的人搞清楚。再说,验证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走向还是“择优录取”,为保证教学质量,基本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法,那就是“勤教”和“苦学”,除此之外,别无良方,如果一味地借“课改”之名,天天让孩子“穿花衣、戴花帽、耍花腔、唱花调”,那到最后不误人子弟才怪呢。
依我看,“课改”并非关注的是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它成就的多是名家官人,为了标榜和推崇某某模式,不得不把课堂作为试验场,把老师和学生作为试验品,那管你鞋子合不合脚,一律照穿不误。试想,我们还有同胞兄弟在香港、台湾等地,他们也有汉民族语言形式的教学,不知道他们有如大陆“课改”的危机感否?据我知,咱们的专家学者动不动就效法英美国家,根本不理睬港台地区,港台地区的基础教学还是以人为本,坚守传统的,在“国学”上,更不会“去传统化”,难道港台的社会发展比我们落后?我们那些同胞的大脑比我们的这长那家滞后了!?再说,当下孩子们读书欠用功,有厌学表现,这与课改不课改关系不大,其深层原因是源于社会风气抑或社会评价的误导,倘若人们不再以“贬值论”来认知读书的结果,那么,孩子们读书的劲头就不会疲软。咱国人自古以来是重名利的,谈实惠尽管有点肤浅,但很现实,这些现实的趋向是任何大肆的逆势宣扬所不能扭转和改变的。因而,鼓吹“课改决定论”不足为据,我坚信时间和实践不久就可以验证。
说实话,大讲课改的人,如今不一定再会讲课;上了课改讲坛的人不一定能上了讲台;对着老师们侃侃而谈的高人,不一定能说到孩子的心里头。在中国,搞什么都不要忘“本”,忘了“本”要么是变异,要么是变态。那些危言耸听说“课改”的呼喊派,充其量也只是过过大话的瘾,反正话语权里也没有规定不含智慧的言论要征税,他们可以到处演说,可以热销所谓的“课改成果”,但他们到底不能称为教育理论家,因为他们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在一轮花开花落间,他们制造的繁华就落幕了,只有真正的教育家才能永驻人们的心间。至于为何上上下下把“课改”炒得炙手可热,那就不得不让业内人士深思:警惕教育的功利性绑架了“课改”!
注:本文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