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母爱永恒——读《季羡林美文60篇》有感作文

2020-07-23 
——读《季羡林美文60篇》有感近日读《季羡林美文60篇》,感触良多。季老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失睿智。尤

——读《季羡林美文60篇》有感

近日读《季羡林美文60篇》,感触良多。季老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失睿智。尤喜其中的《记事篇》和《景物篇》,情真意浓,清新雅致。

在季老的娓娓道来中,我仿佛看到一个6岁、家族唯一的小男孩, 为着光大门楣的愿景,离开父母,离开故乡,住到叔父家去接受好的教育。但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去过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着,实难体会。只知道这个小男孩一次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在无边的难捱的思念中,小男孩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离开母亲八年后,一张“母病速归”的电报把奇妙如意的美梦打了个支离破碎。再见时母亲已经成殓,隔着一层薄薄的棺材板,人天悬隔矣。

因着童年缺失的母爱亲情,季老一生都追悔不已。写于1934年的《母与子》,满纸是失去母亲的辛酸和泪水。写于1935年的《去故国》,担心自己留学几万里外的异邦,“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在故乡的地下,会在淡月朦胧中借了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了西风听取她儿子的消息。”1986年写的《我的童年》、1994年写的《赋得永久的悔》,都在慨叹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2001年,季老90岁,写下散文《一条老狗》,仍在追忆当年孤身一人陪伴母亲棺材的场景,“虽然是可怕的棺材,但里面躺的人确是我的母亲。她永远爱她的儿子,是人,是鬼,都决不会改变。”

季老在近百年的人生中,一次次追忆与母亲朝夕相处的6年。虽然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虽然母亲的面影在记忆中早已迷离模糊;虽然母亲被生活的艰辛煎熬得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但季老觉得,母亲还是那样温婉、无私、宽容、可亲,值得用一生去怀念。

季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读罢全书,更觉得他是一位朴素温和、感情细腻、爱美懂得欣赏美、童心未泯的性情中人。对季老的恭敬和喜爱让我上网了解他的其他逸闻趣事。一看之下,不免惊愕。原来家人眼中的季老远不是这样可亲可爱,季老的儿子说:“一个大师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意味着一种灾难”。天才学者季羡林,在儿子眼中却是“仁义、孤独、失败、无情、吝啬、任性”的。而这源于他“少小离家,寄人篱下,母亲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

人无完人,也许季老的儿子是对的。季老的成长经历有点儿像时下的流行语“留守儿童”。过早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让心理和性格都打上了孤僻、冷漠、抑郁、易怒的烙印,从而成年后也难以给家庭及子女带来幸福和谐感。但那个满怀童心用铁锤砸开莲子,满怀耐心种出“季荷”的季老呢?那个喜欢海棠花,爱惜乡思的季老呢?那个说自己“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的季老呢?我情愿相信,写下充满温情的《二月兰》,喜欢月光下花影迷离、引人幻想的《夹竹桃》的季老都是真实的,他只是情感细致、敏感而且内向,不善于表达感情,不够包容变通,所以试图封闭自我,逃避现实,用文字把美好的感情和鲜活的内心世界,塑造成了近乎完美的精神的海市蜃楼。

聪明智慧如季老,博学多闻如季老,学贯中西如季老,却似乎一生都没有走出类似“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这足以使那些因为生存压力、生活忙碌,或者图自己舒服省事,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不以为然的现代人警醒:亲情,尤其是母爱,在孩子的幼年是无可替代的,它对于人的一生弥足珍贵,影响深远。让我们祝福季老,在天堂会得到母亲积攒了近一个世纪的久违的母爱,也终于可以用满腔赤子之心去偿还对于母亲近一个世纪的亏欠。

母爱永恒!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