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现实中。”看了这段话,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把书籍作为自己的朋友,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多大年龄。
(一)路遥的书
我最喜欢的书是陕西作家路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和他在写这本书时的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如果说三本《平凡的世界》让我看到了平凡世界中人们的不凡抗争和对生活的热爱,那么,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则让我理解了一个作家是如何让自己投入到严酷的创作中去的。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小伙子,从他那里,我第一次囫囵吞枣地看了这套书中的一本。当时没有多么深刻的印象,只是单纯的喜欢,觉得这本书有种亲切感。以后断断续续地翻看了几次,真正喜欢并且理解这套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的书是在工作后。我买了这套书放在自己的书架上,经常翻看。感动于书中的农家子弟孙少平对命运的反抗,尤其是孙少平依靠自己的勤劳改变自己处境的一幕:刚下煤矿时,他一贫如洗,背上只有一床盖了十几年的被子,而一个月后,他成了整个宿舍里最富有的人!那些不好好下矿井的懒惰者、那些把下矿井作为跳板的富家子弟连吃的都没了,他们用自己的手表、蚊帐等奢侈品和孙少平换自己的生活所需。就像路遥在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所说的:“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暖。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孙少平用他对劳动的态度诠释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说。这句话也常常鞭策着我。也许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惰性、人的随遇而安的心理越来越占据了上风,而曾经的积极进取不复存在,还美其名曰:“老了,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行是极为可悲的。只要生命还在,只要还渴望活得精彩,人就应该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向命运抗争,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来自农村又怎样?自己的父母不是高干又怎样?孙少平不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双水村为父母打起了象征着荣耀的崭新窑洞吗?孙少平不是凭借自己爱读书好上进的精神赢得了漂亮女记者的青睐吗?孙少安不是依靠自己的勤劳朴实改变了家庭的生活困境吗?而作家路遥不是凭借自己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完成了这部文学巨著并赢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厚爱吗?!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相信岁月里默默的付出不会如同天边的云彩一样消失,它们会在生活的某一刻结出丰硕的果实——尽管形式可能不同。
(二)罗兰的书
台湾作家罗兰的书《罗兰小语》是我初中时看过的,现在依然在看。好书如同陈年老酒,越看越有滋味。
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从我初中那位班主任处看到的(可见,一个人在学生时代遇到爱读书的老师是多么重要),只有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后来就还给老师了。
今年暑假,我在淘宝网上突然发现原来这套书是一个系列的,不是只有一本啊!于是,在网上买了整个系列的:《给寂寞的人们》、《给寻梦的孩子》、《处世交友》、《励志与教育》等。
这套书给人以精神的慰藉。
青春年少时,面对别人的非议,面对自己内心的惶恐,面对生活中各种找不到答案的难题,那个暑假,只有一本《罗兰小语》陪伴我度过阴雨绵绵的季节,使我内心的大厦免于坍塌。
人的困惑不只在青春年少时,只要生命还在,就会有困惑,当然,也会有解脱的方式。而书籍,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年轻时渴望远行,年老时盼望回家,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年老到头发花白睡思昏沉的时候,但却没有一天不想念陕西故乡的云朵和小雨,还有为我的生命付出艰辛劳动的挚爱家人。他们慢慢年老,而我无法见证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痕迹。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远离故乡的正确与否。我想纠错,谈何容易!
迷茫中,很幸运地再次看到《罗兰小语》说:“不要挑剔你已经选择了的东西,而要记住你当初选择它的时候,所看到的它的好处。既然当初是你自己认为有理由这样决定的,那么,那个理由一定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要相信自己的决定,已经放弃了的,就随它去吧!”看到这些话,简直是给我吃了定心丸。
感谢《罗兰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