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用功术16:先想好顺序,效果比较好
当几种工作重叠时,思考先做哪一项是相当花时间的。对孩子来说也一样。当天之内必须做完的功课,往往有算术习题、国语复习、理科的预习等三、四种之多,如果等到该做功课时,再来考虑该先复习或者该先预习,那么单是考虑这顺序,就会占掉大半该做功课的时间了,这种做法实在很浪费。
为了防止时间的浪费,可以在孩子放学回家,还没开始做功课之前,趁着给他们吃点心的时候,就先若无其事地问“今天要做什么作业?”然后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就从算术习题开始做吧!”
让孩子自然地对什么该先做,然后做什么等,心理上有个准备,使他们对什么该最优先做,什么可以往后挪,大致有个整体构想,等到要做功课时,就能不必分心于其它功课,而且可集中精神,发挥用功的效果。这比花很长时间面对书桌,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做,而白白浪费时间,要有效得多了。
小学生用功术17:先让孩子复述当天所学,再做功课
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绩,与其研究让孩子放学回家后该读几小时好,或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参考书好,还不如弄清楚孩子每天听课是不是都认真听懂了。
孩子如果能够在学校好好听课,那么父母即使不严厉督促他做功课,相信他们考试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普通的分数。反过来说,只要看看考试分数,就可以判断孩子在学校是否认真听课。
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太好,那么首先每天做功课以前,可以从“听”他们复述当天所学到的东西开始。如果孩子知道回家以后,母亲(应该“父母”)会问起上课的情形时,那么就算不太乐意,也不得不认真听老师的话了。而且让孩子讲讲上课的内容,是一种最好的复习,也是把当天所学到的东西,再一次印入孩子脑里的一种手段。此外,从孩子最容易说出来的方面开始读,是一种最佳的助跑,可以使接下来的做功课,象接力赛跑一样,顺利而带劲。翻开教科书或参考书印证学习时的效率,也保证一定会提高很多。
小学生用功术18:做功课的休息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无论读书、做事或运动,一开始做时,总是不太起劲,可是过一会儿,等事情上了轨道之后,便开始顺利起来。换句话说,一开始做事情,需要一点准备运动的时间,在心理学上,这称为“心理调整”(mental set)。
不过这种心理调整如果还没做好就开始做事,那么时间不但会白浪费,而且工作效率会低落,往往因此而不能顺利做好事情。所以在读书或工作之前,先把桌上整理好,就象打棒球以前,先轻轻挥棒一样,也可以说在做心理上的准备运动。
这些准备运动之后,读书的引擎已经开始充分转动,可是随着时间的进程,疲劳与厌倦也加重,效率渐渐降低。这时如果能适时休息一下,就能使引擎再度恢复效率,可是困难就在于这休息时间的长短。因为如果过短的话,疲劳还恢复不了,白白辜负了休息;相反,如果过长的话,那么好容易做好的心理调整也散失了,又必须从头开始做准备运动,反而降低了效率。
那么,小学生做功课,中间需要休息多久才适当?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来看,以五分钟至十分钟最恰当。
也就是说,同样要他们做功课两小时的话,以学习二十分钟、休息十分钟的反复实施,最能提高效率。你如果要成为孩子的好教练,那么不仅需要注意孩子的用功时间,更要注意他们的休息时间。
小学生用功术19:休息的时间到了
我所知道的一家公司,中午休息的铃声一响,工厂的电源同时关掉,一切的作业都完全停止。根据厂长的说明,虽然有些单位的工作才做到一半,但中午休息时间一到,就完全停下来休息,这是提高下午工作效率的秘诀。
确实,对于恢复疲劳来说,休息时间的初期最有效,接下来则渐渐缓和;如果休息时间不好好休息,那么疲劳还会残留下来。
读书也一样,预定休息的时间一到,就算是功课才做到一半,如果不好好休息的话,将会大大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效率。换句话说,做功课的时间表,与其遵守开始的时间,不如遵守结束的时间来得重要得多。
譬如虽然开始时稍微晚了一点,但如果养成严守结束时间习惯的话,开始时所延迟耽误的部分,会想办法在时间内补过来。最不好的现象是,休息时间还不离开书桌,把用功的余波带进休息时间。任何学校里都有一些学生,在中午休息时间也不出去走动一下,其实这种用功,很可能是反而妨碍了用功。
小学生用功术20:结束前预告剩下的时间可以提高效率
德国心理学家克雷培林(Emi l Kraepelin)研究出让一个人做单纯的数字计算来判断他的性格的方法,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克雷培林测验。在这种测验中,无论什么性格的人,在测验的最初和最后,都明白显示出效率远比中间高。就算不提克雷培林,相信任何人在运动时,也都经验过,做事的最后阶段效率会提高。这种效率,不妨拿来应用在提高孩子做功课的效率上。
例如孩子做功课快要结束时,不妨预告一下剩下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或者“只要再做五题就好了”,或告诉他们剩下的题数也可以。父母亲在时间的最后所提示的一句话,不但给孩子马上就快结束了的心理安慰感,同时也必然能激起他们“再拼一下”的心情。
如果是大人的话,还剩下几分钟,还有几题才做完,自己当然可以判断,可是对小孩来说,他们却不容易判断,也很难自己活用这种效果。因此,父母如果稍加费心,那么同样的三十分钟,也许效果却能提高许多。相反的,从头到尾陪着孩子,紧密督促,反而不是好办法。
小学生用功术21:功课做腻了,不妨换个科目
常常听一些父母抱怨说:“我家的孩子真没耐心,十分钟的书都读不下去。”若观察这些父母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时,往往会发现,不是“不行不行,至少要再读五分钟”这种“持续强制派”,就是“真没办法!好吧,休息一下再读”的所谓“暂时解放派”。要不然,就是一面摇头叹气,一面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全面投降派”。
除了“全面投降派”,前面所提到的两派,结果也大同小异。“持续强制派”结果只增加了孩子做功课的负担感,而“暂时解放法”的“暂时”,则变成“永久”。二者的下场,都是无法让孩子再回到书本上。
其实这些态度,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觉,那就是孩子“很容易厌烦”“没有耐心”,并不是对“做功课”本身,而是对同一个或同种类的作业。其实每个人对同性质的事,继续一直做,都会变得“厌烦”的,心理学用语称为“心理饱和”。
如果对同种作业,已经达到心理上的饱和状态时,接下来即使想继续做下去,也一点都不起劲。可是对于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使需要颇强的紧张度,因为还未达到心理饱和状态,因此可以产生新鲜的意欲。这就象吃牛排吃得很饱了,可是换一道生菜沙拉,却也还吃得下。
所以,同样是“做功课”,如果一直在做算术,确实会腻,不如换一个科目,无论语文还是社会科,孩子会十分愿意,而且能继续读下去。如果父母错以为他们对做功课厌烦了,从而疏忽了孩子充分剩下的读书意愿,父母就白白丢弃了可以使孩子成绩提升的机会。
小学生用功术22:离开书桌才算真正休息
不用说,做功课中间的休息,是为了缓解疲劳,让做功课的心理状态松弛一下,以便提升接下来的读书效率。因此,在考虑做功课的方法的同时,也要把休息方法当成一个问题。可是,父母亲似乎对做功课的方法很关心,却不太关心休息的方法,甚至有些斯巴达式的父母,一味认为休息只是浪费时间,因而让孩子连续两三个钟头面对书桌。
就算没那么严重,还是有不少父母亲,只送一些点心或茶水到孩子的书房,然而在做功课时间结束以前,不让孩子走出书房一步。也许父母认为,孩子好不容易定下心专心读书,如果让他们一离开书桌,恐怕就不想念书了。这种做法,其实和斯巴达式没有什么大差别。休息还是不算休息。
因为如果休息时,还让他们保持和做功课时一样的状态,那么做功课的紧张状态依然持续,心理上的紧张就无法消除了。因为只有在远离做功课的状态下休息,才能缓和心理的紧张。因此,不管多短的时间,做功课中间的休息,一定要让孩子离开书桌。
小学生用功术23:先把书桌整理一下再做功课
当我要开始着手做一件大事时,并不立刻开始做,却先整理书房。这有两个理由:
一是在整理之中,可以把前面的工作和接下来的工作完全分开,以便完成新的心理准备。
另一是由于这一整理,可以除去一些和工作无关的多余而繁琐的东西,让接下来的工作可以非常顺利地进行。
还没习惯于读书方法,容易对周围事物分心的孩子,相信更需要这种心理上和物理上的准备。
如果孩子不能集中精神于功课上,总是安定不下来时,不妨暂时停止,让他们把周围使他们分心的玩具和书等整理整理,也是一个方法。与其一开口就有“快点做功课”的责备,还不如“把书桌整理一下”这句话,更能深植孩子的读书意愿,并提高做功课的效率。在做功课之前,即使光让孩子自己削削铅笔,也保证比直接做功课效果要好。
小学生用功术24:先从喜欢的科目读起
越是不喜欢、不拿手的科目,越需要每天反复多看。可是孩子偏偏念不下去,就是勉强开始读,也因效率不高,而更觉得自己不行。这种恶性循环,最令父母头痛。可是由于父母内心焦急,总觉得不行的科目需要加强,于是每次都让孩子先从这些科目开始读,这倒有必要重新检讨一下了。
英国有一家采取开放计划系统的学校,每天早晨让走进教室的学生,先从自己想读的科目开始读。所谓想读的科目,大多是孩子喜欢的科目,得意的科目,因此,读起来自然又快又顺利。等孩子两三下就把功课做好,并得意洋洋地拿去向老师显示成果后,才转移到下一科目。
做完得意科目,进入不拿手科目时,如果中途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老师也不会让孩子满脸忧伤地趴在桌上,反而会让孩子站起来到处走走,看看同学做功课,让心情转换一下,才再度回去面对问题。如果学生实在受不了,想要放弃时,老师会立刻问道:“做得怎么样了?”
我们的学校,目前要想这样做也许不可能,不过在家里,却可以充分活用这种想法。每天做功课时,先让孩子从拿手的科目开始做,其次再趁着顺利的余势,转入不拿手的科目,一定能够大为提高用功效率。
小学生用功术25:讨厌的科目,不妨由简单处做起
每个人最不愉快的,莫过于有人让他们做自己讨厌的事。既然没有心情去做,当然效率不会高,同时也更不愉快,最后甚至觉得去做这件事非常痛苦,结果干脆放弃不做。孩子就算不至于讨厌做功课,至少也不算喜欢,碰到他们讨厌的学科,很可能一看到课本就想逃跑了。因此,如果不想点办法,却硬要勉强他们读,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讨厌这科目。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建议你让孩子从非常简单的地方开始做。
本来所谓“讨厌”这种情绪,往往是由一部分原因引起,而扩大到全体的。因此,必须由某个地方下手,把这种关系切断,所以有必要从简单会做的地方开始用功,也就是先消除孩子心理上的反感。假如顺利的话,反而会使孩子转变情绪,即使讨厌的科目,也渐渐变成喜欢的科目。
小学生用功术26:成绩退步的孩子,请用“倒回学习法”
孩子的成绩退步,或跟不上进度时,父母往往被“现在”的现象所蒙蔽,而希望孩子能超越“现在”,早点进步。于是一味采取“前进学习法”,以便迎头赶上。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总是不断往前进。
其实对于成绩退步的孩子来说,这种“前进学习法”只是徒然使不懂的地方累积得越来越多,一点帮助都没有。孩子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从现在不懂的地方,一一倒推回去,检讨前面的阶段,这种“倒回学习法”才能找出症结所在。
有一位名叫普雷西的学者,提倡了一种叫做“分枝方式”的方法。就是当学生无法解答一个问题时,便让他们做比那个问题更普遍的问题,如果还是不行,就再给他们更基本的问题。正如树枝由末端渐渐倒回分枝,再至主干,追溯出问题的根本,找出毛病的“病根”所在一样。
根据这种方法,用“倒回学习法”,找出不懂的原因,克服之后,便能很快地回到“现在”的进度里了。
小学生用功术27:如何防止孩子粗心大意
孩子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在于粗心大意,不信,看看他们的算术考卷就知道了。
明明有实力,却为了一点疏忽而无法提高成绩,对孩子不用说,一定很难过;对父母来说,也觉得非常遗憾。因而要孩子去补习,以便多练习做试题。可是,多接受模拟考试,并不能防止这种粗心大意造成的疏忽。
疏忽的原因,其实在于太钻进问题的细小部分,也就是被问题淹没了。
以算术来说,如果精神太集中于细小部分的计算,结果反而疏忽了几位数或小数点。因此平常明明会做的题目,到了考试的时候却答错了。正如有一句俗话说“见树不见林”的现象一样。
对于经常犯这种粗心大意毛病的孩子,与其让他们多接受考试的机会,不如训练他们在平常读书时养成“见林”的习惯。例如,当他们练习计算时,先让他们对答案的方向心里大致有个谱,也就是先让他们“看见森林”,其次才让他们仔细看每一棵“树”,即进入细小部分的计算作业。这样做相信对孩子必会有益。
小学生用功术28:低年级小学生应用大型笔记本
通常的习惯,往往是让小学生用小笔记本,等到初中、高中时,才渐渐改用大笔记本。不过依我的看法,倒应该反过来比较有效。
这是因为越是低年级的孩子,手指尖的运动越不灵活,精神所注意的,与其说是内容,不如说是写字本身;由于字要写得小是相当困难的事,因此语文练习本才使用大格子的笔记本。等进入高年级以后,字越写越小,笔记的内容、重点也改为如何整理功课。
人类的头脑,能够充分连续运转的时间一次大约只有十五分钟,如果要把进入头脑的内容,整理于笔记本上的话,以小型笔记本摊开,占两页的大小,是最容易整理的尺寸。
如果说小学生的笔记本是杂记簿,那么初中、高中生的笔记本,则是为了整理用的。因此,按照人体工学的理论来说,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用大型的笔记本,而升上高年级以后,再渐渐改用小型笔记,反而有道理。
小学生用功术29:设定目标,努力前进
“你以前考过更高的分数,现在怎么不能超过那个分数呢?”“唉呀!比你上次考坏的分数还要差嘛!”面对考卷,母亲们是不是常常这样抱怨呢?
其实,对读小学的孩子说这些,他们往往只会瞪着眼睛,面露奇怪的表情,却不了解这些话的意思。因为年龄还小的孩子,多半仍然无法在自己心里明确地设定一个标准。也就是对自己能力的定位和努力目标的设定,没有具体印象。
为了让孩子能有效地用功,必须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水准做到心中有数,所以父母有必要下功夫让孩子经常拥有目标意识。
其中的一个方法,是将孩子过去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按照科目分别贴在墙上,这么一来,看见最高分,表示过去自己曾经达到这个分数,以后要努力超过这个分数;而最低分,则表示以后绝不可以低于这个分数。换句话说,就是做好记号,以便以后绝对不能低于最低分,而且还要努力超越最高分。在这种情况下,才可望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小学生用功术30:最好的“参考书”其实是“教科书”
在很多书店里,都可以看到无数的参考书,父母亲都弄不清楚该选什么样的参考书给孩子“参考”?这实在是令人烦恼的问题。
其中有些父母有一种错觉,以为参考书里有许多教科书(课本)所没有的知识和数据,应该比教科书好。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参考书,都不会比教科书好。
教科书是集合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孩子智能发育的情形,做了深入的科学研究之后编印出来的。因此,与其为了加强应付考试的能力,而一本一本地买参考书给孩子,不如让孩子重复多遍地把课本仔细读好,效果反而好得多。所以,与其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在参考书上,弄得混乱不清,还不如先集中精力,把一本教科书读好,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