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霾”伏——我的班本课程二
——第六周周记
安阳市钢三路小学 骈苗
《雪趣》课程的实践,让我看到了班本课程的优势所在,最近随着雾霾恶劣天气的日益严重,我又开始了《冲出“霾”伏》班本课程。
一、 课程背景与目标
1.安阳,12月23日遭到雾霾袭击,全国污染指数排在首位。安阳市首次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Ⅰ级)预警,安阳市区学生暂停课一天,市区黄标车限行区域内行驶的机动车实行单号限行措施。因雾霾袭击,这是我省首次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Ⅰ级)预警。
在接下来的24日和25日,学生连续停课,25日下午雾霾减轻,学生复课。
2.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的四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无论是学生还是我自己,对于环保的意识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当这次重大雾霾来临之际,当我们强烈认识到呼吸纯净的空气成为一种奢望时,让我又一次地想到了这个单元的课文,想到了环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当时,这个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倡议书,那时候我甚至想,环保这样的问题离学生好像有点遥远,但当这次雾霾真的来临,才发现环保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戚戚相关。我们的孩子从小不仅仅要学会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关注环保,关注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
有了这两方面的考虑,我决定开展《冲出“霾”伏》课程,使学生了解雾霾,学会正当防护,更应学会关注国家、关注环保,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课程的开展
(一)了解雾霾。
因雾霾停课在家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在家里搜集资料:雾霾的成因、后果、防止方法、如何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1.什么是“雾霾”。
我和学生一起来关注雾霾。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雾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1]
2015年12月,南京天空出现了雾霾自带颜色的奇景。
2.雾霾引发的后果。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人们谈‘霾’色变,为什么政府会因为雾霾严重而给中小学学生停课?雾霾被人们吸入口中后,会有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一起了解:
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
2014年2月20-26日,持续7天的重度雾霾天气更是北京市数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空气质量最严重的一次。部分站点PM2.5小时浓度超过每立方米550微克,达到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的浓度上限,即所谓的“爆表”。国外对此空气的评价是,“有毒!”
3.雾霾的成因。
雾霾的成因: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
(二)关注新闻。
25日复课的当天中午,腾讯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习近平为‘城市病’开良方”的新闻,为此,下午我带领学生利用班级的多媒体电脑一起读阅了这条新闻:
在阅读这则新闻的时候,我以一位语文老师的视点带领学生进行“生活语文”的实践活动——读新闻的同时,理解词语意思和学习文章表现手法等。
例如:当我们读到“调侃”一词时,我问孩子们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不置可否,理解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其间有学生甚至说“调戏”引起同学哄堂大笑。后来,我们经过查字典,明白了“调侃”的意思是:用言语戏弄。理解意思后,我引导同学们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有时候解释词语是先解释第二个字的意思再连起第一个字的意思。
另外,新闻中六种“城市病”的出示,有四种都是用网友调侃的语言引出下文,让人读来感觉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例如:
“早上骑电动车,有种开飞机的感觉,两边全是祥云!”北方的雾霾天里,有网友如此调侃环境污染。
“早晨,你在法国,坐一小时车,到德国了,再坐一小时,就到波兰了。同一个时间点,你在北京朝阳区,坐一小时的车,你在朝阳区,再坐一小时,你还是在朝阳区。”这是网上的一个段子,调侃北京的堵车现状。
“房价,就像北京的六环路,听说过,没走过,几次想走,却不知入口在哪!”有网友如此调侃北京高不可攀的房价。
网上有这样一则段子:“一醉汉躺在路边,路人呼之:汽车来了,酣睡;警车来了,酣睡;消防车来了,酣睡;城管车……话音未落,醉汉仓皇逃之。”提到城市管理,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最基层的城市管理者——“城管”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新闻写作手法——“城市病”中提到到的问题都是很为严峻和复杂的问题,作者就是用这样生动形象的调侃语言来引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将严峻而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们在读新闻的时候还学会了语文知识和写作手法。
(三)写倡议书。
面对雾霾,我们能做些什么?
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雾霾天气少开窗;出门时,做个自我防护,佩戴专门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过滤PM2.5,随时随地呼吸新鲜空气;平常多饮水,可多泡饮菊杞茶这类中医茶饮,预防疾病;从外回家后要深度清洁皮肤和头发等。
2.治理方法。
治理雾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也不是毫无办法,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燃油机动车使用量,减少燃煤和工业排放等。
3.发出倡议。
当我们充分地感知雾霾,了解雾霾,思考雾霾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从自身做起或发出倡议,你会怎么做?”
当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学生提出的倡议比当时学第四单元时的倡议要更加的实际和有效。
4.写出《防治雾霾倡议书》
在充分了解、讨论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写出经过本次雾霾事件后的倡议书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 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1.优点:
及时让学生针对身边出现的雾霾现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提高了学生对雾霾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延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单元的学习,拓展了一篇《习近平为“城市病”开良方》新闻稿的读阅,进行关键词的理解和抄写,并学习新闻稿的写作特色;
为学生提供真实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同时,写作放在充分的了解和讨论之后,学生有感而发,内容具体。
2.不足:
学生写的《防治雾霾倡议书》由于雾霾放假和周末连休,没有及时批改和展示,对于倡议内容没有更细一步地进行指导;
这次课程开展后才将本篇课程规划写下来,明显感受到当时课程的不完整,下次在开展课程之前应该先写出课程安排,这样课程实施会更全面、合理、恰当。
课程启示。
1. 生活处处有课程,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开发一些实用而新颖的课程;
2. 注重课程的完整性。其实作为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我们平时在国家课程之外开展过很多类似的班本课程,但往往一带而过,没有成为系统化、完整性的课程设置;
2015年12月24日 21:11:22 来源: 学习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虚高、管理粗放、应急迟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城市病”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的发展理念,决心根治“城市病”。20至21日,时隔37年,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习近平为根治“城市病”所开良方。
为环境污染开良方
“早上骑电动车,有种开飞机的感觉,两边全是祥云!”北方的雾霾天里,有网友如此调侃环境污染。近期,京津冀等多个北方城市多日笼罩在雾霾下,20多个城市启动雾霾预警。当呼吸一口清新空气都成为奢侈愿望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下去怎么办?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也与发展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至20%。据统计,在欧洲,PM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日前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指出,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内的近九成中国城市,目前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治理污染刻不容缓。2015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4年初,习近平视察北京时,专门提到了雾霾治理,他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
治理污染非朝夕之功,受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性等因素影响,实现环境“良治”的任务依然艰巨。只有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多方制衡转变,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倒逼与激励并重,才有可能逐渐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认为,治理环境需有耐性、要坚持,现在正处“十三五”开局之际,环境保护部在谋划目标和任务,总体上来讲,只要全社会上下努力,有望在未来五年间实现与小康匹配的环境。
为交通拥堵开良方
为房价过高开良方
为水源短缺开良方
为管理粗放开良方
为应急滞后开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