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步步推进
育才学校 郭莹莹
通过听课和自省发现,课堂上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时常这样说:“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请带着愤怒的感情读”“请带着愉悦的心情读”“请你把这个词的重音读出来”“这里要读得轻一些,那里要读得重一些”“你能读得再有点感情吗?”……在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个个摇头晃脑的读、过分夸张的读、表演式的读。至于哪些地方难读?孩子们往往在新课教学结束的时候还不能把课文读好,看似“气氛热烈”,恰恰忽视了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忽视了标点的朗读,忽视了听、说、读、写、思的运用。
将文本内容和孩子的阅读体验、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能够自觉地链接经验、发挥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清晰的画面,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教学《找春天》一课中“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一读而过不行,要结合词语的含义来联想。可以让孩子们分组练读,说说读到一个词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孩子与现实联系,形成常识,既理解词语,又想象画面,孩子脑海中自然而然跳出这样的词,映出这样的景,信手拈来,活学活用。
运用换词比较,来体会语言、感受表达的精准度。《葡萄沟》中写道:“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把“搭”“挂”换掉,去掉“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让孩子们读一读,谈谈感受,葡萄的“多”“美”一下子荡然无存。这样通过词语的对比,孩子们能够感悟到作者观察得细致,用词准确到位,无可替代。
低年级的文本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读后能给孩子们留下许多思考空间。只有吃透教材,语言训练“点”选准,大胆取舍,引领得当。孩子们逐步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体会词句段内涵,积淀、逐增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