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学生”也需要给予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学生分成三组,对一组学生表示信任并给予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学生采取不管不问即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学生则不断地给予批评。试验表明,被经常鼓励的第一组学生进步最快,总是受到批评的第三组学生有一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学生则基本没有变化,属于“原地踏步”状态。这项实验说明,所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给予关注,只是关注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
然而,许多教师或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把赏识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送给成绩优秀的“尖子生”,“锦上添花”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学习上起带动作用;另一头是把关注点投向学生成绩不理想、纪律性差的学生,“雪中送炭”的目的是让他们在课堂上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相对而言,对那些学习成绩中等、各方面表现平平的“中间学生”,教师则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教育,甚至被无情地“打入冷宫”。
学校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以认识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也不应该以简单僵硬的标准来判断某类学生的前途,教育的最重要使命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条件促进学生的个体优势得到发展。因此,无论从教育规律、教育要求还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需求来看,“中间学生”都不应该受到漠视。
那么,怎样实施对“中间学生”的教育?
本人在教育战线上风风雨雨走过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谈一点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正确,请朋友批评指正)。在教育层面,教师需要改变“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式,实行“打主动仗”:主动与“中间学生”建立联系,通过经常性的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让“中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通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为“中间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中间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在集体中的位置;通过家访争取家长的配合,让“中间学生”在家庭也能得到关注和认可。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师的主动关注,让“中间学生”更动认识自我,更快地发现自身优势,进而不断地建立自信心,最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主动关注”,可以逐渐使“中间学生”摆脱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的感觉,让“中间学生”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教学层面,教师同样需要改变“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式,实行“打主动仗”:其一,备课不可漠视“中间学生”,提什么问题,举什么例子,从教案开始就给“中间学生”留有足够的课堂空间;其二,授课不可漠视“中间学生”,授课进度要考虑“中间学生”能跟上,课堂提问要选择“中间学生”来回答,将解例题更要注意题的难易,总体原则是让“中间学生”能够听得懂跟得上;其三,布置作业不可漠视“中间学生”,可以实施分层次作业,在难度和适度上照顾到“中间学生”,应有意识地把中等或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留给“中间学生”,在满足“成功”愿望的同时给予发展的余地;其四,批改作业一定不可漠视“中间学生”,不仅批语一定要有,而且要富有启迪性、鼓励性,用批语调动“中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五,课后辅导不可漠视“中间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中间学生”课后问题最多,但往往又“不好意思”问,所以教师在自习辅导时,既应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辅导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应主动关注“中间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获得帮助,对“中间学生”是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