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在书海中遨游
作文写得好、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往往都是爱读书的孩子。读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指向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多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近几年来,我校提出的“三个课堂”的教育思想为我打开了思维的枷锁,使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 启发诱导,培养阅读兴趣。
少年儿童大都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当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会自己寻找各种书籍阅读,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而书籍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光靠课本,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这种需求的。
善于做一个书海的导航人,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该引导学生读些什么书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要帮助他们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能激发起阅读兴趣的书籍。少年儿童心里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无意性和情绪性,常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我们要因势利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及科普读物,以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是我发现,如果只推荐,不做引导,学生往往感受不到书的精彩,大多是走马观花,浏览一遍就置之一边了。为了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总是先将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向学生做绘声绘色的诵读,当学生听得入神、饶有兴味时,嘎然而止,请他们去找买来书自己读。这样,他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往往就被引发了。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建立了班级“隐性”图书角(因为我们是大班额,教室里没有放置书柜的位置),发动学生每人挑选两本自己最喜欢的图书,作为图书角的借阅书籍,平时自己带着,老师打印好图书目录,同学们之间就可以互相借阅了。
这是我们班的“隐性图书目录”:
自从在校讯通网站开通了博客后,我们师生就充分利用这一网络平台,通过大量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写博,通过认真写博,带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还积极参加校讯通举办的“书香班级”评选活动。因为大家都认真参与,已经连续三次获得“书香班级”的荣誉称号,获得了校讯通奖励的很多有益的书籍。这些书籍是我们班的共同财富,我们打印了书目和借阅卡,推选了三名图书管理员,请同学们定期借阅。凡是坚持写博,认真阅读的同学,都可以借到这些图书。现在同学们有了丰富的阅读资源,用我们班学习委员王玥然的话说就是:“现在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没有课外书读,校讯通奖励的书,我们班‘隐性图书角’的书,都很丰富,想看什么看什么。再也不用总是催着妈妈给我买书了。”
有了充足的“精神食粮”,我们还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既督促了学生认真阅读,又检验了阅读效果,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在充满激情的阅读中得到了提高。
二、适时指点,教会阅读方法。
仅仅教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是不够的,还必须逐步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利用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往往能使课外阅读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学了《小萝卜头》《狱中联欢》后,学生对革命先烈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崇高精神有了较为深切的了解,感到由衷敬佩。在此基础上指导读《红岩》《在烈火中永生》等书籍,学生就会将课内阅读训练中学到的方法自觉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对英雄优秀品质会有更全面透彻的了解,能更深入地把握小说在刻画人物、提炼主题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适时指点学生去浏览阅读《三国演义》,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
三、读练结合,提高阅读效益。
怎样读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呢?叶圣陶先生是这么认为的:“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化’,那才作到了‘开卷有益’的极致。”要达到这一目标,读练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写读书笔记正是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措施。为此,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董必武先生所一贯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随读随记。主要采用两种读书笔记方式,一是摘录式的,一是心得式的。
所谓摘录式,就是要求学生将读书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名言佳句、好的开头结尾摘录下来 ,对一些语文知识学的扎实、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求仿写,归纳中心思想,评点文中的成功与不足。摘抄每星期收交检查一次,目的是了解学生读了些什么书,理解得怎么样。每学期进行两至三次摘抄、仿写交流,并评选出优秀者给予适当的表扬奖励。所谓心得式,即要求学生在读了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后,把自己的内心体会与感受作为日记的内容,写在日记本上,择优在班内进行交流。
下面是我们使用的摘录式读书卡:
阅读数量:
阅读时间:
阅读效果:优( )一般( )差( )
好词
积累
好
词
理
解
好
词
运
用
句
段
积
累
主
要
内
容
我的感受收获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带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做到“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学生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写作能力,其收效确实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