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学生也是一门艺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几年前就已经读过,但今天再读,而且匆忙间,目光接触到文章的标题时,就有一个赫然地印在了我的心上,它就是第29条——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在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了课堂上很难吸引学生,而且很难持久地吸引学生,老师的话题往往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很多老师也在网络上求教,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如获至宝地读了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中,告诉我们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仅仅靠直观的教学手段是不行的,只有将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高度亢奋起来,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他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当有些话题离学生很远的时候,孩子往往不感兴趣,甚至冷漠,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或者了解有关这一方面的一些常识,这样孩子在一定基础上就会对新的知识探究产生兴趣。这些有关的教材的常识可谓是不随意知识,而课堂上要学到的知识则为随意知识。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广泛和阅读准备的教学,是无效教学。光有课本知识的教学是枯燥的。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很多,其中包括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围在一起的陌生人,如果别人所说的内容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实际很远的话,我往往昏昏然即将睡去。然若他人说到了有关教师和学生,说到了我的兴趣和爱好,说到了我的特长和教训等等,我就会兴致大发,滔滔不绝起来,那一刻,我是才思敏捷,妙语佳句张口即来。
课堂上的孩子又何偿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的教材知识多,范围广,很多时候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应该想到是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准备积累的时间。就好比预习,其实就是一个让学生准备的过程,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一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就会随时地将自己的认识和大家进行交流,这样就产生了极强注意力。
想到了这些我也就想到了不久前讲的一节课,同样的教材和教学设计,因为学生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在想起来,原来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精彩纷呈,赢得了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而另一个班的孩子却木木然,怎么也启发不起来,原来孩子们实在是没有这样的体验和共鸣啊。这是谁的缘故呢?当然是教师。
因此讲课之前我们都应该多问问自己,学生对这一方面了解吗?我该要求他们怎样为这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呢?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力,使孩子们在课堂上演绎智慧与激情,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独特的教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