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什么让你望而却步作文
今天是“河南省小学数学第六届希望杯邀请赛”各考点进行初赛的日子,看着孩子们安安静静、全神贯注地在考场里答
今天是“河南省小学数学第六届希望杯邀请赛”各考点进行初赛的日子,看着孩子们安安静静、全神贯注地在考场里答题,兴高采烈、满怀自信的离开考场......一切都显得如此井然有序。望着孩子们兴奋地在一起,边走边对得数,偶尔还有几个为某一道难题在一起辩论,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月前,报名参赛时的情境。 多年来,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在一年一度的“希望杯”小学数学邀请赛中,连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坚持每天练习一两道思考题已经成为一些喜欢数学的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原以为孩子们一定会踊跃的报名参加,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两天的报名时间过去了,报名人数却只有去年的一半。虽然老师再三发动,但是收效甚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对数学竞赛望而却步了呢?带着心中的疑问我走访了几位同学和老师,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首先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失去了尝试的勇气。 一位老师告诉我,他们班学习最好的三名学生都没报名,其中一名学生说:“我平时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经常考满分,如果参加竞赛成绩考不好,爸爸妈妈一定会生气的。”另外两位学生也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因为是自愿参加,做为老师又不能强求。看着那位老师一脸的无奈,我沉默了。 曾听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程晗博士在专题讲座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教育培训活动中,有关人员作了一项调查,问题是:你想让孩子长大做什么?令人想不到的是,竟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当博士。咋一听似乎有些可笑,中国哪用得了那么多博士呢?但如果静下心来想一想,你会觉得可怕:这样的家长会如何要求他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从小需要承受怎样的心理压力? 长此以往,父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教育指导思想,使孩子们不敢面对竞争,因为失败的背后是父母的那张或怒气冲冲,或写满失望面孔。年幼的他们承担不起太多的压力,平时的学习、考试,别无选择,竞赛既然是自愿,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与其尝试不如放弃,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去尝试勇气。 只想说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更可怜的是这些孩子们! 其次,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畏难心理,难度较大的竞赛题,使他们下不了尝试的决心。 我的一位同事,很想让孩子参加这次竞赛,不为别的只是想让孩子多一些参与和体验。但是孩子死活不参加,理由是因为去年的参赛题目太难,让他考得很丢面子,他已经没有了再次尝试的兴趣。 你也许会说,这孩子抗挫折能力怎么这么差呢?可是,如果换了你,你还会去参加吗?恐怕也要好好想想才能下决心吧? 做为竞赛的组织者们,他们也应该思考一下,组织“希望杯数学竞赛”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果是这样,完全不必把初赛的试题出得太难,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略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让参赛选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实在教材的基础上略作拔高就可以了。如若不然,还设初赛干什么呢?干脆挑几个尖子生直接参加决赛不就可以了吗? 从这次考试,老师们刚刚报过来的成绩来看,大赛的命题组,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今年的成绩比去年明显提高,大部分参赛选手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真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只有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甜蜜,他们才会以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遨游,去探索。 其实学生的畏难心理不仅表现在参赛方面,最普遍的是表现在对待难题的态度上。我曾将两道同样难度的题目,一道放在基本练习中,一道放在发展练习中,发展练习中的题目可以自选。最后的测试结果是什么呢?基本练习中的那道题目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做对,而发展练习中的这道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做。缺乏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使部分学生一看思考题三个字,就自动退出。 由此可见,如何帮学生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如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将是放在每一位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永久的课题。 最后向所有参加竞赛的学生表示祝贺,因为在你们的身上有一种勇于参与,敢于竞争的精神。同时向所有没能参赛的同学伸出双手,欢迎你们明年加入其中。记住:有尝试才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