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自主地与历史、现实的对话,是学生获取教材之外知识的自我陶醉式的精神活动。那么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呢?
首先应是学生良好阅读心境的激发者。小学生好动,难以静下心来进行阅读活动,对课外阅读缺乏主动性,教师应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通过与孩子生活相关的趣味情景的创设,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心境。
其次是阅读刊物的推荐者。小学生对书籍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常常发生“偏食”或不加选择地乱读的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则有可能会受不良刊物的精神毒害。教师应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孩子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的刊物。
第三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培育者。要使学生会读书,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使学生明确读书要先读目录、序言,从整体入手,把握读物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建议学生至少掌握以下两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一是通过粗读,对所读书籍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然后找出要精读的内容进行细读;二是通过速读,迅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及时做好笔记,在做阅读笔记时,不应以作业的形式作统一的硬性要求,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摘录好词好句,撰写读书随想,,进行读书评注,制作知识性的读书卡片等形式,以获取丰富而健康的精神食粮。使孩子真正领悟到了读书的魅力,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