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给教师的建议》(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3条建议是:《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用了将近半小时的时间,耐着性子,总算把这三页的内容读完了。并不是因为这三页内容难读或说难懂,而是因为再读这篇文字的时候,有太多的感慨。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三页的主要内容,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是针对我们小学教师提出的。
文章的一开头,就提出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初中和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会学习,没有学会阅读,没有学会读和写,那么初高中的教师的时间将浪费在这些后进生的身上。这是肯定的。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认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孩子在以后的学业过程中,只会徒增初高中老师的负担,耽误初高中老师的时间。这无疑在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要拿出百倍的精力重视小学阶段的教学,关注孩子的小学时光。
可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家长,甚至包括一些初高中的老师,都有这样一种认知:小学阶段,无所谓,孩子成绩能在80分以上就行了,等上了初高中再努力不晚。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潜在的认知,让我们现在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寸步难行。大家可以看一看,现在小学孩子的家长有几个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情况的,又有几个家长主动央求老师辅导孩子好好阅读的。大家着急的时候,只在期末那一时刻的成绩,过了之后,马上就忘记了。然后又是新一轮的无所谓。孰不知,正是小学阶段,孩子意识还未完全独立的时期,正是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的时候,正是培养孩子明确学习目的的时候,正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时候,也正是培养孩子阅读的时候……而这个时期,就这样在无所谓中渡过了。这又怎么不影响初高中老师的教学时间?这又怎么不影响孩子的成长?
关注孩子的小学时光,就是关注孩子将来的成长。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重视起来吧,只有如此,才可能让我们大家共进共赢。
接着大教育家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小学阶段“要教会儿童学习”。对于此项观点,我是极力支持的!不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大教育家,我就跟风,而是因为我有着切身的深刻体会。只有教育儿童自己学习,学会学习,我们作为教师才有可能轻松一些,减轻一些压力。
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正是模仿学习的最佳时期,很多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影响下,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更应该利用孩子们发展的这一特点,更下功夫地去教会孩子们学习。
大教育家说,要教育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方法,那就是教会孩子们“读和写”。
的确,读,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吸收知识的方法;写,是孩子们将知识消化的具体体现。只有掌握这两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学业上才不会后退。
提到阅读,我又不得不多说两句。现在的孩子有多少学会了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呢?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教学的最应该补缺的地方。
教会孩子阅读势在必行。
阅读的好处不言自明。对于阅读的方法,有千百种,只要我们的孩子真正地读起来,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在这里,我也想讲一些我自己阅读和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
我是一个慢性的读书者。说实话,现在已经成年的我,竟然还没有学会一目十行地浏览,每次拿起书来,都是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有不理解的地方,马上就要进行查阅资料,等理解了才好进行下面的阅读,有时候不方便查阅资料,我也会在闲暇时间将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弄明白。也许正是这种慢性的阅读,使我在理解文章的时候,似乎又有了更深的认识,进而,也提高了我的阅读效果。我想,今天,在大家看来,我还是半个文化人,可能就是基于此方法阅读的功劳。
认真阅读大教育家给出的建议,这也许就是他老人家所言的“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说白了,实际就是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仔细揣摩这段话的意思,我国大教育家孔老夫子也是如此认为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这正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自动化的读书方式。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首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就是每一个学生这种有理解的阅读能力是怎样发展的。
学校的一位老师曾这样对我说,没见你在学校备过课,没见你在办公室改过作业,没见你把学生拉进办公室补习过作业,但你的成绩也并不差。有时候感觉自己真得很幸运。其实不然,在教学的十余年里,我一直都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我就不断地研究实践。我发现最好的方法正是教会孩子阅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曾在阅读这方面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其效果不言而喻。我曾在校本实践课程中,这样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文本。这其中包括孩子自读课文,解决文本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再读文本,说说文本主要内容,做出笔记;自找文本中的重点、难点,联系文本上下内容说说理解;最后书写文本阅读感悟。每个学期孩子都会有一两本自己预习的储存。想一想,每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积累成册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是不是会产生一种努力向上,认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不是在小学阶段真正养成了理解性阅读的好习惯?
此外,我还要求孩子们每天早晨起床前15分钟课内文本阅读,睡觉前15分钟课外书籍阅读,这样让孩子们在零碎的时间内又有所收获。
我还曾做过“每天一诗”的实验。那也是四年级,我所教的学生比较少,只有72人。男生又偏多。为让班级形成好的班风,不让男孩子惹太多是非,我决定用中华古诗文熏陶孩子们。每周一至周五,我每天早晨7:50分开讲,板书要讲的诗,孩子们抄写并自己读诗谈理解,最后我结合生活的实际帮助孩子们理解诗的内涵。虽然每天只用10分钟,只为孩子们讲解了其诗的其中部分内容,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阅读和作文水平竟然大有进步,很多学生在言谈和作文中,活用古诗。这不能不说,也是帮助孩子们养成理解性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
我还曾和孩子们每天下午放学后的10分钟(等待低年级放学的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共同阅读。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也是静不下心来阅读,但我每周都会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自觉或被迫的情况下,很多孩子在一个月之内便有了不愿意放学的倾向。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在阅读时,是需要过程的,这个过程也许是一个慢的过程,但只要坚持,最终,还是会胜利的。
几次的阅读实践,让我感受颇深,收获颇丰。
当然,现在的孩子与以往的孩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原来,孩子们没有太多的电玩,更不要提电脑。而现在的孩子却有着非常丰富的业余生活。养成阅读习惯,同时让孩子们形成理解性的阅读能力,只凭教师单方面的努力,那是有局限性的。所以,阅读,更需要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就是倾吐。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在三年级就教会学生做到这一点——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老师讲解的要点,更要会记录自己的阅读思考点,从而来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而是更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积累。我想在孩子刚刚踏入小学一年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在写的方面下功夫,只记录下自己的只言片语,也会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得益良多。
我们总期望着有孩子的个性阅读与理解,其实这与我们的平时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只要我们教师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家长有着大力的配合,孩子们定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注孩子的小学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