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诸位家长谈孩子的“粗心”
---- 在家长会上的发言
感谢李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在学习中的粗心问题。
期末考试完,我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很简单,应该没问题,可是分数下来,语文满分,数学扣了8分,一看卷子,全是粗心造成的。光靠吵孩子,打孩子不是办法。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毛病吧。
我就查阅很多资料,看看有没有一个好办法根治粗心。在翻阅资料中,我发现有一位老师对学生粗心做了一个非常细致的调研分析。读后才知道,粗心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简单的粗心,它背后原来隐藏着很多的问题,这对我们引导孩子很有帮助,因为我的孩子就像这位老师讲的那样,我经常提醒他要细心,却从不曾注意粗心背后的根源。这位老师分析得非常到位和精辟,既有有针对性,又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粗心根源之一:知识掌握不熟练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位数的加、减法,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口算。它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得好不好、扎不扎实,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有时候急于完成作业或者不情愿做作业的时候,平时基本知识不牢固的地方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老师批改或家长检查作业发现了,指出来让他订正,孩子经过重新计算也能自己改正。这时我们会说:“看吧,你就是粗心,认真起来你是会做的,下次要细心。”孩子听了,便也认为自己仅仅是因为粗心。此事就过去了,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但下次遇上类似的情景错误还会时常出现。其实,孩子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他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随着年段的升高,所学的知识日益复杂,数据越来越大,百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都是由多步的20以内的加减法组成的。笔算乘法与除法同样离不开口算。对于计算不熟练的学生来说,尤其在需要赶时间时,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于是类似粗心的现象就屡禁不止。
所以遇到这种情形,我们一定要引起警觉。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不是在改作业发现错误时埋怨孩子粗心,而应该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高度重视,加强训练。可以采用口算卡片、经常对口令等多种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
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肯定会提高。如果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了,计算的错误率势必大大降低,计算的速度也会跟着提高。
粗心根源之二:知识理解不透彻
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前面没理解透彻,后续知识的学习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进行不下去。我们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一般都偏多,每个学生各有各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快有慢,接受能力不尽相同。
比如简便计算195-98,有的学生算成了:195-98=195-100-2=95-2=93。经过教师提醒,学生或许能订正:195-98=195-100+2=95+2=97。这时,我们不能轻易的放过去,仅把他们当作粗心。
其实,学生很可能是对运算原理“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没有理解透彻。究其原因,恐怕是教授规律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他们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冬冬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去98元。问:冬冬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冬冬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算法,学生就掌握得相当牢固了。
再如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如果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就算学生记住了,由于知识没有内化,他们同样容易出现错误。如574+26×4,学生出现从左到右:先算574+26=600、再算600×4=2400的错误屡见不鲜。
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出示主题图,一张标价574元的餐桌和4把标价26元的椅子,询问总价。学生列式574+26×4,讨论“574+26×4”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26与4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死记硬背计算法则是大不一样的。
所以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由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特点,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所学习的数学对象,答题时就会漏洞百出。
粗心根源之三:没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噢,我把乘号看成加号了。”
“题目要求从大到小排列,我写成从小到大了。”
“我少抄了1个0。”
“条件告诉的是零件不合格率,我当成合格率了。”
“题目要我们求面积,我算成周长了。”
……
这些话在下发作业本和试卷时常常会听到,学生们感叹自己的“粗心”,“如果我看仔细,就不会出错。”但订正完毕后,下次答题时错误又会重现。这其实是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他们没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的培养,要求从低年级做起,从学生开学第一次写作业时,就要非常重视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
审题说到底就是方法与习惯,我认为要做到:“眼看”、“手动”、“脑思”。
“眼看”是前提: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在读题过程中,要求孩子一字一句地读,读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
“手动”是方法: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必要时还可以画图加以理解。如:清河水库原蓄水1.2亿立方米,连续两天下大雨,水库蓄水量增加到1.8亿立方米,比原来蓄水量增加了百分之几?学生如果把关键字“到”、“增加”圈起来,加深了自己的印象,解题时就不会出现误认为是“增加了1.8亿立方米”或求“是原来蓄水量的百分之几”的错误了。
“脑思”是关键:就是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提倡咬文嚼字、快速联想。如“一个星期”就是“7天”,“一个月”,如果是大月就是“31天”,小月就是“30天”,如果是平年的二月就是“28天”,闰年的二月就是“29天”。审题时,不仅要弄清已知条件,还要注意题中的隐蔽条件和不参加计算的多余条件。
学生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如果我们老师和家长在教学和教育孩子中能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用心分析学生的每一个失误,不让“粗心”成为借口,我想,素质教育的脚步会更快。
以上分享的内容实际上对老师,对家长都有要求,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放过孩子的看似小小的粗心,做到时时提醒,常常训练,多多鼓励,粗心就会越来越少。
希望今天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