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后,带孩子逛书店,孩子总是直奔“少儿读物"区,我却每每对“家教书籍”情有独钟。虽然此类书名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但还是能很快从作者、排版装帧、理论的可操作性、图文是否有吸引力等方面,筛选出符合心意的图书。
一本书的题目跳入眼帘:《10岁前,决定孩子的一生》,因为孩子过两天就10岁生日,“数字”吸引我拿起多看了两眼,看到书中这样一段话:
“有的家长直盯着孩子的分数,心情跟着上下起伏,有的家长虽然口口声声说成绩不重要,但却以补习班及才艺班填满孩子的行程表。这样长大的孩子步入社会一定成功吗?爱孩子要先知道如何帮助他成功,而不是为输了竞争就不断要求他。”
很有现实意义!再向下看:通常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乖巧,又希望孩子有成就,然而太听话的孩子过于顺从,难以发展出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从平淡中看出潜在的机会,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语气要孩子现在乖乖被大人管,长得乖乖被他人管,不如刺激他去独立思考、判断,才能激励他在自己的人生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对现实教育有具体指导性,抱书回去没商量!
几日细细读来,这是台湾的一个教育专家在成功培养了三个女儿学习、事业取得成功后,对家庭教育现状做出的一些思考。他认为:读书成绩与社会成就未必全然成正比,书读得好或许为孩子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起跑点,但要往前继续冲刺,孩子要具备其他更重要的能力。
书中通过许多熟悉的案例:“爱看电视的小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英”“听话的芊芊和不听话的婷婷”等一些看来熟悉的行为的分析,提出教育孩子的三大秘密:一、唯有改变自己,爱能改变孩子;二、有身教但无管教,孩子还不会学好。三、教育孩子要趁他年龄小。
我仔细品读了第一条,发现了又一种教育视角,反思自己多数时间都在尝试改变孩子、教育孩子,很少注意自己在对待孩子方法和态度上有什么问题,走进了一种固化模式,值得反思呀。
通过填写书中提供的“在孩子遇到以下问题时你会怎么做”的问卷调查表,我也对自己的教育特质有了分析,我还是接近权威性的,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针对权威型、疏离型、放任型、威信型教育方式的不同,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建议和实施步骤。操作性很强的。
作者从七大成功特质:正向思考、创意培养、独立思考、逆境智商、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理财观念、等方面详述了孩子成长可能遭遇的瓶颈,并为父母提供了容易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法。有许多励志书中经常提到的小试验故事:鹰和鸭子的故事,跳蚤变爬蚤,毛毛虫现象、延迟享乐的棉花糖故事等,虽然自己学教育理论时对这些故事并不陌生,但当和具体的教育行为结合起来时,还是另有一番深的感触……
在谈到教育风格问题时,他提到: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跟别人说过话后给人的印象,只有20%是谈话内容,其余则80%则是沟通的风格,如果父母以严厉的态度要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和平相处时,孩子学到的只是父母的破坏情绪,而非语言内容,建议家长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发挥柔性权力的魅力。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提法。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威吓孩子,孩子可能会阳奉阴违,敢怒不敢言,奖赏孩子,孩子一旦失去诱因,可能就不做了。看来我今后要试着发挥一下“柔性权力”的魅力啰。
最后,用我喜欢的书中引用的一段话作为自勉:
“你们是弓
孩子是从你们身上发出的生命之箭
那射箭者在苍茫路途中看定目标
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一个弯弓
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纪伯伦《先知》
< type=text/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