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匆 匆》教学设计及实录作文

2020-05-29 
说明:应老师们之邀,把《匆匆》一课的设计和实录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教学设计和实录不是一个版本,设

说明:应老师们之邀,把《匆匆》一课的设计和实录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教学设计和实录不是一个版本,设计是07年所写,教学实录是02年两岸四地北京所上,希望老师们阅读的时候注意。因篇幅所限,先把教学设计发上来。

                       《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时光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巧妙的大量叠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是一篇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习语言的佳作。

教学设计理念

课堂是学生习得读书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就立足于此,采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提问、交流、探讨中读懂文本,品悟情感,升华认识,并在阅读品悟中完成语言的积累和对本文独特写作手法的欣赏和描摹。

教学目标

读准较生僻字词的读音并正确领会词语意思;通过提问、汇报、交流、探讨等形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进而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受到感染;在阅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尝试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写作方法;通过同类文章及诗词、警句的引入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并能够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受到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朱自清先生生平,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及文章,查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意思,读熟课文。

教学设计

在聊天中相遇 ——让先生走进孩子们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就是朱自清先生。(出示朱自清照片。)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大家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交流交流,让他的形象在大家心中更丰满一些。(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及操作事项: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朱自清与孩子们的距离,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和朱自清先生面对面的感觉,“亲其人,爱其文,信其言”的道理不仅适应于成年人,儿童尤为如此。再者,此文理解难度较大,对作者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此环节的“相遇”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做初步的铺垫,教师要注意“聊”的轻松,不必过高要求学生,笔描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在读书中相识——初窥先生内心

1、朱自清先生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尤其他的散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带拼音字的读音,把读不好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发现读不好的词语或句子予以指导,并把一些错误率较高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词语读正确,然后出示下列词语: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头涔涔 泪潸潸

3、指名把这些词语读正确,然后交流:在这些词语中你理解哪一个的意思?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理解。

(教学理念及操作注意事项:何为生字词?我认为判断的标准应该是学生不认识、读不准确、不能明晰其意思。因此,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确定自己该重点指导的字词,而不应该完全以课文注音或课后的生字表而定。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教材的提示,又要在备课中根据自己的判断搞好重点字词的预设,还要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实际,三者相结合,才能使识字教学更趋完善。)

4、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呢?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6、学生汇报交流不太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教师把学生所提出问题归纳整理。

[教学预测:

(1)、在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句子:“但我的手渐渐空虚了”、“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不理解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等。

(2)、在写作方法上:学生可能会提出来“作者是怎么把时间的流逝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的”、“作者这篇文章中问号的作用”等。

(3)、联系时代背景:朱自清先生著作颇丰,但他为什么还要说自己“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等。]

7、读了这篇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呢?学生交流。

(教学理念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学生需求,并根据需求状况调整教学预设,使课堂更具有“现场化”特点,使教学更紧密的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一直是我们倡导的教学理念,做追求的目标。此环节的着力点也就在于此。需要注意的是,这篇课文,学生关于词句意思方面的提问一定比较多,教师要善于梳理归类,要善于把解决问题与品味语言、感情诵读等形式相结合,以免陷入问题的泥沼,使教学死于章句。)

在交流中相知——理先生的感叹

1、时间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愿意,它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所以才会有“时间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才会有“日月如梭”地感叹,才会有朱自清先生感受到时间脚步匆匆的紧张、难过和深深地反思。再读读课文,你从那些文字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朱自清先生的无奈和痛楚呢?

2、学生交流。

(学生的交流也许是无序的,教学就随着学生的交流顺序而定,为了清晰起见,这里按顺序分段呈现。)

(一)第一段

1、学生交流,补充。

2、这一段仅仅是一段文字么?不!再读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一想,相信大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读,体验。)

3、我相信,在大家的眼前一定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4、是啊,。想起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去会再来,花落会再开,但我们的时间呢?(指导学生朗读几个问句,尝试体验朱自清先生的无奈和焦虑。)

(教学理念及操作注意事项:王松舟老师有一段话说得好:

的确,学生对画面的描述过程其实是触摸朱自清内心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我们所常用的“你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怎样的心情?”、“你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等问题相比较,多了一点诗性,少了一点理性,而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诗意栖居于世界的能力的。同时,边读边想像画面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能力。教学中要注意的是要追求学生表达的流畅完整,不要苛求学生表达的优美,)

(二)、第二段

1、学生汇报。

2、抓住“我”头涔涔而泪潸潸体会原因,感受朱自清的无奈和痛楚。

重点解决“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教学中根据学生前面的提问,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可分别做如下引导:

(1)引导学生明白“我的手渐渐空虚了”:

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手中捧了80颗豆子,手涨得满满的,走一天,掉一颗,走一天,掉一颗……我们走了三十天,掉了三十颗,现在你感觉你的手怎么样了?——渐渐空虚了。现在朱自清先生捧的是什么?——时间,他失去了八千多日子,所以感觉到自己的手渐渐空虚了。

(2)引导学生明白“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分以下环节进行:

A 引导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年龄谈。算一算自己过去了多少日子?( 四千左右日子)

B、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七十岁左右,也就是说现在你们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七分之一,你感觉到了吗?  你的日子到哪里去了?(学生可以按书上的回答,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回答)

3、也许同学们现在也和作者一样,感到——“头涔涔、泪潸潸”了。这里的汗是着急的汗,这里的泪是焦急的泪,是痛心的泪!

4、感情朗读。

(设计理念及操作注意事项: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越是难以理解的语言,我们越难以解释,甚至解释得越多越说不清楚。但这些所谓的难点一旦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瞬间就会变得清晰又简单。操作时点到为止即可,朗读中感受依然是本段学习的重点。)

(二)、第三段

1、时光匆匆,每一天都能看得见他转瞬而逝的身影,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相关的语句。学生的朗读只要能让大家感受到时光脚步的匆匆以及作者的忧虑和焦急就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朗读感受,在此过程中予以评赏指导。

2、(出示2——5句)读着这些句子,你想到了什么呢?

教学预测:

(1)、学生可能想到一些相关的画面。

(2)、学生可能想到自己或别人是如何珍惜或浪费时间的。

(3)、学生可能想到一些告诉人们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

3、作者没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但我们仿佛从每一句话中又都感受到了。这就是作者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吧。再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写法的巧妙。交流。

4、其实,就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的,时间无时无刻不在从我们身边溜走,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的时间都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溜走的?(学生写,交流)

(教学设计理念及操作注意事项:此环节的价值决不仅仅在课堂练笔、吸收运用语言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由读作者到了读自己,这一角度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质的飞跃,读自己的过程是他们感受切肤之痛的过程,只有用自己的身心亲自去体验,领悟才是深刻的,记忆才是永恒的,影响才是深远的。需要注意的是,最后的结合实际练笔不一定在本段教学的最后,还可以含蕴在“(出示2——5句)读着这些句子,你想到了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汇报交流过程之中。)

(四) 学习第四段

1、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引导:在这段话中你还读明白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明白下面两句话:

(1)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A、再了解朱自清生平。出示。

朱自清,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有著作27种,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代表作《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还是一名民主战士。晚年,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毛泽东主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所有这些都是朱自清先生留在这世界的痕迹,如果让你给朱自清先生下个评语,你怎么说?

B、就这样一位可尊可敬的人,竟然说自己“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他在表达什么?

C、我想,当时,朱自清先生一定是这样说这几句话的……(学生朗读,一种无奈和感伤,语气也许淡淡的,也许有一点激愤,尊重学生的体验。)

(教学设计理念及操作注意事项: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让受教育者感受不到自己在被教育。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理解文章内容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感觉不到自己在理解。为朱自清先生下评语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两个,看似风马牛,实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中教师注意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及时引导梳理,是学生的理解更清晰。)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A、读这句话,想想作者在说什么?(交流)

B、理解两个“赤裸裸”。体味到作者要表达的“抓住时光,时不待我”的急迫和“走过一个有价值的人生”的决心。

C、体会此句话和本段前几句中所表达情感的差异。朗读。

2、背诵。

在拓展中深思——让时间成为永恒的关注

1、在同学们的提问交流中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感受了时光的匆匆,关于珍惜时间,历来就有不少的名言佳句,像《明日歌》,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我相信大家大脑中也积累了不少,交流交流。

2、(在同学们的品读声中,出现一正行走的钟表) 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滴嗒声;时间的脚步声) 它告诉我们,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让时间这匆匆的脚步声永远响在我们的心头吧,让我们永远记住“燕子去了……”(和学生一起诵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诵读中下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