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文苑周六之约学习文言文小故事 大智慧作文

2020-05-28 
文苑周六之约之学习文言文小故事,大智慧——寓言故事三则傅录安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置的矛盾与
 

文苑周六之约之学习文言文

小故事,大智慧

             ——寓言故事三则

傅录安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置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对我们发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与冲突呢?智慧。智慧从何而来?阅读。六一刚过,我们从小故事说起吧。

有一支奇兵,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宝库中,闪烁着夺目的光芒。他们短小精炼,语言朴实,却处处透露着智慧与哲理。那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寓言故事,在我们解决问题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三篇,从中学习文言文的知识,体会古人的聪明与才智。

   (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动词,卖)矛与盾者,誉(称赞)之曰:“吾盾之坚(坚固),物莫能陷(刺穿)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有人)曰: “以子(对他人的尊称:您)之矛,陷(刺)子之盾,何如(倒装句,如何)?”其人弗(不)能应(回答)也。夫(语首虚词,无实在意义,不译)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成立,存在)

(选自《韩非子》)

世界上不可能有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同时存在,正像古俗语说的:一物降一物,不可能存在一种不可破的力量与事物。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自己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后人通过这个故事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也告诫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必须实事求是。

这则寓言在文言文知识方面比较浅显,就不再作详细的讲解了。

  (二)鹬蚌相争

赵且(将要)(征伐)燕,苏代为燕谓(对)惠王曰:“今者臣来,过(路过)易水。(看见一只)蚌方(刚要)(出来)(晒太阳),而鹬啄其(代词,代蚌)肉,蚌合(合拢蚌壳)而箝(动词,夹住)其喙(嘴,指鹬的嘴)。鹬曰:‘今日不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此处省略了“鹬嘴”)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放弃),渔者得(得以)而并(一并,一齐)(同“擒”,抓住)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长时间)相支(相持不下),以弊(疲惫,消耗)大众,臣恐(恐怕)强秦强大的秦国)之为(成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慎重)(计谋,这里作动词,考虑之也!”惠王曰:“善(好,对)。”乃止(停止了攻打的念头)

(选自《战国策》)

又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不能互相争斗,消耗了自己的实力,而让敌人利用...

如果我们总是只考虑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能综合考虑利害关系,最终受损的必然是我们自己。

 

  (三)螳螂捕蝉

吴王欲(准备)(攻打)荆,告(警告)其左右曰:“敢有谏(劝诫)者死(必处死)!”舍人(侍从)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动词,怀揣)丸操(拿着)弹,游于后园,露沾(沾湿)其衣,如是(这样)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在树上)悲鸣(鸣叫)、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缩着)身曲附(是指螳螂蓄势待发),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伸着)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务必,希望)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忧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又是一次劝谏,非常成功的一次劝谏。与第二篇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样的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了我们,如果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祸患,到后来吃亏的只能是我们。

这在兵法上就是迂回战术了。在讨论、争辩、劝谏中也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策略。小小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透露着一种大智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