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让孩子的作文有话可说作文

2020-05-26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遇到这种情况:新接一个班级,如果我们问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头疼的地方是什么,相信绝大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遇到这种情况:新接一个班级,如果我们问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头疼的地方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都会回答是作文。我知道,其实他们并不是害怕写,而是被吓住了。这种心理作用有时候比实际需要的能力的解决困难的多。

现在想来,为什么他们会对写作那么害怕呢?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去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没有任何经历,所以多数的文章都停留在模仿甚至抄袭的阶段,他们的文章缺少真是的情感和亲身经历的内容,从而造成了文章千人一面的情况,要么就是毫无新意,要么就是写出来了毫无价值的流水账。

他们除了不知道该怎么写之外,他们更多的是没有东西可选择,也就是问题出现在材料上。在老师看来,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就好像他们已经有了很多经历,而是他们并没有掌握怎么运用材料的方法,于是学生就一次次受到了打击,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失去了兴趣。即使有那么一点可以写的材料,最后也是用三百个字就完成任务的,他们也无法打开写作的思路,没有任何一句关于事情本身以外的抒情和描写的文字。文章虽然不是空洞的,但是却是没有任何血肉的,毫无声色可言。

我们不能不把这种现象归结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的阅读积累不够,第二就是老师没有做好指导。作为阅读积累,是需要家庭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引导。这是一个必须的前提。可是为什么有许多人阅读了许多名著,还是不会写文章呢?其实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了。

所谓的老师的方法指导,并不是简单的写作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怎么去用心灵发现和掌握材料,并且运用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是首要的还是占有大量的一手材料。其次才是能够将这些材料根据中心进行选择,灵活运用。第三就是将这些材料中的情感提炼出来,作为文章的中心,抒发真情实感,学会感情表达的技巧。

我们为了孩子的进步,往往会这样做:看电影、读书或者旅游等活动,总是提前告诉孩子,回来后就要写一篇关于观后感、读后感或者游记什么的文章。这样的做法从我们主观上来讲是好的,如果孩子认真做了,也的确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许多人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进步了许多。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结合实际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无论参加任何一个活动,都应该是自己主动写某些方面的感受才会进步的,如果有人提前告诉我们有任务,那么我们做事情就会在不停的寻找和思考着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一旦这样了,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在过程中的快乐,即使后来写了什么东西,也是缺少真情实感的。反之,如果我们投入的做了,就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的,而且这种感受很真实。我经常安排学生写日记,写日记基本上是每个孩子的习惯,他们写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一个月我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少数的几次练笔。对于一些看电影或者外出活动的事情,我从来不要求他们写什么感受,但是既然他们有了日记,恐怕这一天最让他们值得回味的,就是做的这件事情了。所以,他们习惯于寻找一天最难忘的事情,这种事情并不是他们经常性的那些学习之类的,而是一学期才有那么一两次的,这种稀缺的活动,他们必然自己就会主动的写下来。

为什么学生一旦在我们布置了作文的时候,却写不出来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所要写的一些内容的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和发现。这是一个习惯,作为老师,我经常会告诉孩子写的某一篇日记的价值是什么,他们虽然写了一件小事,但是我却要让许多人共享,让大家对这件小事进行思考,这样就带着他们去审视周围的现象,这样他们就会在以后的写作中留意这些生活的内容,并且很好的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思考是一个人写作所必须的一个前提,与这个前提同时进行的是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的观察。这种观察总是有自己的立场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我们经常说: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人人眼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这是写作的最好角度。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并不是就有这样的能力的,但是在不断地阅读和观察过程中,养成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就能让我们捕捉到他人很难捕捉的灵感。

即使如此,也并不是我们就能写好作文了,而且还应该具备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经常性的坚持写点东西。这种写作并不在于我们写多少多长,而是在于我们随时能够把一些有用的或者我们自己认为突如其来的灵感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具备了一个自我思考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运用中所不断应该经常触及到的话题。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遇到某种话题是,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