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妙激趣
案例一:“乘法的简便运算”
(黑板上写出算式25×24)
师:同学们能口算这道算式的积吗?
学生摇头,老师马上写出积是600,这时全班发出“啊——”的惊奇声。接着我又出算式25×36。
师:这道题也能很快算出积的。
(我写出积是900,学生都非常激动,认为老师太神了。)
师:口算时有个小秘密,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乘法中25和4是好朋友?
生:在乘法中25和4是好朋友,因为25乘4的积是100。
师:这个好朋友,在另一个因数中能找到吗?
生:24和36中都有因数4,因为4乘6等24,4乘9等36。
师:你能说出老师是怎样口算25乘24和25乘36的吗?
生:25乘24把24分成4乘6,25先乘4积是100,再乘6,所以积是600;25乘36把36分成4乘9,25先乘4积是100,再乘9,所以积是900。
…………
案例二:“圆柱的体积”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我拿出事先的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硬纸,分别以其长和宽作高,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并配上相应的底,在以长作高的圆柱上标上“甲”以宽作高的圆柱上标上“乙”。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用这两个圆柱装沙子,装的沙子同样多还是不同样多?
生1:同样多。
师:为什么?
生2:甲虽比乙高,但它的底比乙小,所以同样多。
师:对吗?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实验结果怎样?
(教师先将乙装满沙子。然后慢慢倒入甲中,当甲被装满时,乙中还剩有沙子。学生一个个疑惑不解)
师:实验的结果不同于大家的猜测,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这就是这堂课要研究的问题——圆柱的体积。
人们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知识发展过程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困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例如:在案例二中,老师直接出示问题,有意识地布下陷阱,抓住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理,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做到学有目标,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在案例一中,老师通过速算创设悬念,以“秘密”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再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提示“秘密”,掌握方法,从而使他们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快乐和解决挑战性问题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