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当代神农氏》教学设计作文

2020-05-16 
《当代神农氏》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认识并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万籁俱寂、肆虐、晨曦”等词语。   2、学习
 

《当代神农氏》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并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万籁俱寂、肆虐、晨曦”等词语。

   2、学习袁隆平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品质。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袁隆平坚持不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2、理解课文中对袁隆平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当代神农氏。

   2、你知道什么是“神农氏”吗?

   3、教师简介神农氏。(出示课件)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他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成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4、那么,你知道当代神农氏指的是谁吗?(袁隆平)

   5、过渡:袁隆平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被人们称为“当代神农氏”呢?今天,我们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扫请文字障碍。

   2、指名读本文词语,并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袁隆平的事迹。

   4、教师简介袁隆平。

   5、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奇思妙想。

     第二部分:迎难而上。

     第三部分:艰难寻找。

     第四部分:终获成功。

  三、学习新知

   1、自由读文,思考:袁隆平为什么会被誉为“当代神农氏”?从文中找出具体说明的句子来。

  课件出示:袁隆平先生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迹。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⑴、齐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袁隆平是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人,他的成就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

  ⑵、你知道“奇迹”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奇迹:出乎意料的不平凡的事。)

  ⑶、为什么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奇迹呢?(因为在全世界,这是一个不可攻克的难题,在此之前,没有人取得成功。现在,我们中国的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是出人意料、举世瞩目的,所以称为奇迹。)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文本,了解这位当代神农氏请看课文第一部分,请同学们轻声读第5、6、7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词最揪动人心?

【岌岌可危    忧心忡忡    心急如焚】

2. 能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吗?(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心急如焚:心急火燎)

3.袁隆平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急? 指名读课文。

4.出示补充资料。

令人心忧的饥荒

1959年,由于在制定国家农业生产计划时出现了重大失误,当年全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3%;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粮食亩产量深受影响;1960、1961年,尽管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自然灾害加剧,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1961年国家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减少了530亿斤。

 受粮食产量的影响,1959年我国农村、城镇人均口粮供应逐年下降。除了数量有限的大米、面粉,人们吃得更多的是玉米、高粱、红薯干、代食品(糠、藕渣、树根、野菜、芋梗、榆树叶……)。食用油、肉类奇缺,1960年农村户口仅能供应人均每年3斤油,2.4斤猪肉。

 由于供应的严重不足,全国出现大面积的饥荒。据《当代中国安徽》记载,1959年—1960年,中国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    

  5.袁隆平为中国大地遭受饥荒而忧,为人民吃不上粮食而急,说明什么?(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6.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评价:你注意了这两个词,所以你读得很好;从你的朗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袁隆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7.直接引读,面对这样的现状,袁隆平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念头:……  

四、细读品味   

1.谈话:袁隆平是如何实现他的奇妙构想,成为一个令世界为之称道的当代神农氏的,大家预习过了课文,知道袁隆平的成功是辉煌的,是举世瞩目的,但他成功之路却是——?书上有个词说明他经历了很多困难,是哪个词?。(引导学生说出“百劫千难”随机板书:百劫千难)“百劫千难”是什么意思?(“劫”和“难”都是困难、挫折的意思, “百”和“千”形容经历的困难多)他都遇到哪些困难和挫折呢?默读课文的二三四部分,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简单写下你的感受  

2.交流,相机出示有关段落  

迎难而上,敢于挑战 

然而,水稻杂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①外国研究人员的放弃,西方学者的断言,无形中给袁隆平施加了……(压力)(相机板书:外界压力)  

②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却——(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硬骨头”在课文中指什么?(搞杂交水稻)

为什么称之为硬骨头?(水稻杂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

说的对,知道什么叫 “前无古人”吗?(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

而袁隆平却决定要——(“啃”)  

③  “啃”可以用什么词代替?(咬、 嚼)  可以换吗?为什么? (因为“啃”更能体现出困难大,不易克服)  

④前人没有做过的世界性大课题,西方学者都为之却步,就是这样一块“硬骨头”,袁隆平却偏偏要“啃”,你感受到什么?(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勇于尝试、不畏惧困难)随机板书——、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勇于尝试、敢于挑战  

⑤ 把这些词读好了,句子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试试?(引导学生朗读)  

评价:老师听出你把“硬骨头”重读了,让我感受到这是迎难而上的袁隆平;重读“偏偏,”这是一个勇于尝试的袁隆平,“啃”这是一个敢于向困难挑战的袁隆平  

 艰难寻找,坚持不懈

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的透过稻叶,滴进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        没找到。  

第二天,        没找到。  

第三天,        还是没找到。  

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连续十几天烈日得烤晒。袁隆平的皮肤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

 ①你很会读书,知道抓关键词语帮助理解课文  

②再读读这部分内容,看看那个词最能表现出寻找的艰难,(大海捞针,随机板书)大海捞针在文中指什么?寻找雄性不育植株就像在辽阔的大海中寻找一根针一样,足以体现出艰难。  

还有那些词体现出艰难,你分析得很好,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下吗?  

③渲染:老师仿佛看见,炎炎烈日下,袁隆平挥汗如雨,他弯着腰,弓着背……你仿佛看见怎样的情景?(指生叙述)  

④谁能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读读这部分?  

⑤烈日当头,袁隆平就是这样艰难的找啊,找啊……(引读)到底找了多长时间?(六年)  

⑥整整长达六年啊,一年是365天,六年呢?(随即在黑板上板书)2190天啊,历尽千辛万苦,就为寻找一株“雄性植株”,此时,你感受到什么?(寻找的艰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随机板书——(坚持不懈)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  

⑦这六年来,袁隆平仅仅在一个地方找?而是——跑遍了半个中国,什么叫跑遍了?(踏遍了每一寸土地,走过了每一个角落,叫跑遍)  

小结:为了寻找一株雄性不育植株,历经2190天,足迹遍布半个中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袁隆平的坚持不懈,让我们和袁隆平一起艰难的寻找(齐读这段话)  

过度:从文章第四部分,你还能感受袁隆平经历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面对的?  

不顾安危,终获成功

那是一个阴沉的黄昏……污水搅拌成一团  

1. 十年动乱期间,人为的破坏,令袁隆平——痛哭流涕  痛苦不堪,他为什么“痛哭流涕、痛苦不堪”?(“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他的全部实验成果,稻苗被毁坏)板书:十年动乱  

2.这场劫难令每一个人都感到心痛,但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袁隆平的助手保存了四钵稻苗,这是四钵怎样的稻苗(失而复得劫后余生),面对这四钵稻苗,袁隆平……的神态是怎样的?  

夜色下,袁隆平捧着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  

①通过这个句子,你充分体会到什么?(对稻苗的珍爱,对科研成果的热爱)  

②谁能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③小结: “十年动乱”期间,人人自危,可是袁隆平一心挂念的只有他的科研和科研成果,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热爱科学)随机板书:【不顾安危】  

过渡语: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袁隆平顶住了西方舆论压力,大海捞针般艰难寻找雄性不育植株,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人为破坏,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坚持不懈地追求,终于在1975年成功研制出早熟高产的水稻。  

(二)过渡语:那么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收益呢?(指读32.32自然段)  

(三)过渡语:袁隆平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际友人是怎样评价他的?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出相关的句子,(随机板书:第五大贡献)  

(四)、总结:培育杂交水稻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一个人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造福人类的奇迹。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一切都说明他不愧是——“当代神农氏”  

四、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

 1、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全篇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下那突出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伟大意义及获得的高度赞誉,同时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更能突出人物的伟大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整理袁隆平的事迹,积累更多科学家的事迹。准备进行“我最喜爱的科学家事迹交流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