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看书!怎么天天让妈妈催着?!你看人家XX,主动学习,给你买这么多书,就是不爱学,非把大人气死!
以上这些话语,估计很多妈妈不感到陌生,很多孩子耳朵也磨成了茧子。
听话的孩子放下手中的玩具,低着头,不高兴去看书了。
不听话的孩子可能会顶嘴,依然我行我素。
我们会感到做家长真的好辛苦。
孩子的成长是每一个家庭关注的永恒主题。对于成长中的种种,学会欣赏的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会多一些。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在这样的心态下,对孩子的表现总是不如意,批评就会多。孩子总是嫌爸爸妈妈唠叨,对爸爸妈妈的提醒和建议往往心不在焉,或者根本说不到心里去,成了耳旁风,成了一个“皮孩子”。
人总会犯错误,关键的问题是犯了错误怎么办。通常的办法是数落上一通,俗话不是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么?所以整日里我们对孩子批评的语言总是酣畅淋漓,入木三分,狂风暴雨,却总是入不到孩子的心里。在路过药房的时候, 忽然想到,苦口良药虽能治病,但难以下咽,如果把苦药裹上一层糖,不就变成连小孩都喜欢的“糖衣片”了吗?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把批评裹上“糖衣”,或者夹在表扬中做成“三明治”。这样的药,既容易让孩子接受,又达到了“治病”的目的。
批评也像苦药一样,要是用轻柔的、关怀的、殷重的外衣包住孩子才会愿意吃,乐于吃。
比如说,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爱动脑筋思考,拿着题来找大人,大人可以有两种行为:
一种情况是:一看题非常简单,就没好气的对孩子说:“真简单的题不会做,你就不会动动脑子?!”孩子黯然神伤,拿着题就走开了。其实孩子心里想的不是动脑筋思考题,而是在埋怨着你,问一道题都不讲,真是!做下去还是不会。
看,这种批评其实是为孩子好,但是因为很苦(不入耳),所以收效甚微,甚至副作用很大。
第二种情况是:一看题很简单,就非常自信地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知道你平时爱动脑筋,这道题你一定能自己做出来,妈妈相信你一定行!”孩子听了这样的赞叹和鼓励,就会踌躇满志地“攻关”去了,结果孩子一定会做出来的。
看,这种批评也是为孩子好,但是因为很甜,所以收效很大。
二者虽然条件相同,但是因为第二种批评裹在了肯定他爱动脑筋的“糖外衣”里,所以孩子很乐意去独立思考。
所以,批评的糖外衣就是鼓励和肯定。每一种批评如果都藏在这样的外衣里,孩子不知不觉就克服很多的毛病和不足。这难道不是我们想要的吗?
比如孩子欺负别人,就告诉孩子,其实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有爱心、爱关怀别人的人,只是一时的糊涂才这样的,妈妈相信他今后一定不会伤害别人,你看,被欺负的人多难过啊。把批评藏在肯定的外衣里。
比如孩子粗心,就告诉孩子,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很想把题做得全对,自己也从心里想很细心地去做题。对不对?孩子一定会点点头。然后告诉孩子,但是题做得不对,要是在把题目审查一遍,或者再把式子演算一遍,就更好了。这都得益于平时的习惯,平时粗心,考试就避免不了。所以从今天起,妈妈看你的表现,能不能做到一丝不苟?
相信孩子一定会做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一个个去找找答案。
......
经常告戒自己,当自己因为孩子的错误生气的时候,这个时侯,问一问自己,为什么生气?照一照镜子,看一看自己发怒的脸,由天使变成了魔鬼的面具,言语如利剑,眼神像刀子,此时爱心其实已经变得张牙舞爪,面目狰狞。
所以,为了孩子,就不要让这份浓浓的爱太“苦”,时不时地给爱裹上一层糖衣片,把责备和批评藏进欣赏和肯定里。
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要常常反省自己,写些文字提醒自己,好让对孩子的爱成熟而理智,不迷失方向。陪伴孩子走的路程还有那么长一段,为了孩子,自己要勉励自己,一定要这样啊。
2008年11月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