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计算占着一大部分,填空占20%左右,最后的解决问题也要占20%以上。
解决问题中,有的是单纯的文字题,有的是图文共有。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情境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会不同。
1、直接根据图中的数据写算式。如:树上有8个苹果,树下有5个苹果,根据情境图提问:(1)一共有多少个苹果?8+5=13(个)
(2)树上的苹果比树下的多几个?8-5=3(个)
2、图中的文字信息和图中的物体个数相对应。学生习惯从数量上去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如加个文字信息:原来树上有13个苹果。那么我们就会想:摘掉了5个,还剩几个?13-5=8(个)
就像《数学基础训练》上的一道题,虽然给学生读出了文字信息,可是学生在做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学生还是忽视文字信息,去数水里的人数。
这道题正好水里画的人数,与文字信息相符,所以列的算式不会出错。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每道题都是。
3、图中的文字信息和图中画的个数不相符。 就要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幅图中的数量,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这幅图,如果文字信息是:树上原来有18个苹果。那么这是我们就不要去数树上有多少苹果,要以文字信息为主。我们想像这树上的苹果没有画完,树叶中还隐藏着一些没有画出的苹果。摘掉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18-5=13(个)。
看下面这道题,
这道题就必须看文字信息了。才能列出算式。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看”图中事物数量的多少后,通常情况下,根据情境图提问题有三种情况:(1)加法问题:引导学生以“谁和谁一共有多少?”(2)“谁最多、谁最少”?(3)减法问题:“谁比谁多(少)多少?”等问题去思考情景图中数量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