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二上《桂花雨》带给我的启示作文

2020-05-08 
最近一段时间,我先后在校级、市级优质课评比中二上《桂花雨》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经历带给我的感受是:以学定教
 

      最近一段时间,我先后在校级、市级优质课评比中二上《桂花雨》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经历带给我的感受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方能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在年初的校级观摩课评比中,我选择了执教《桂花雨》这篇课文,原因是出于对这篇优美散文的偏爱,《桂花雨》一课语言优美清丽,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仿佛都飘散着桂花的淡淡香气。经过认真备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以“在作者的童年里,曾经飘过一场怎样的桂花雨?”为课堂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把学生引向文本诗意、温馨的意境,体会到这是一场香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快乐的桂花雨,这是一场充满了思念的桂花雨……课堂上,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现出来,整节课上情意浓浓,书声琅琅。老师们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教师课堂语言优美,吻合文本语言风格。整节课以读为本,以情为主线,师生充分融入文本,注重了文本的思想内涵的感悟。

由于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我被学校推荐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在这次上课之前,我努力让自己的内心排除干扰,减少浮躁,沉静下来开始自问:我对这一课的教学果真是符合语文本质的教学吗?在语言优美、情感氛围浓厚的外衣下究竟又掩藏着哪些不足呢?联系当今小语教学探索的现状又该做出哪些调整?在一连串的思索下,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的不足在于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不管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我都是从自己对文本理解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真实的学情和学习的出发点,导致这堂的教学显得华而不实、人文气息过浓。主线问题“在作者的童年里,曾经飘过一场怎样的桂花雨?”显得过于艰涩、生硬,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来说感到不知从何说起。

找到了病因,我开始痛下决心,从头开始琢磨新的教学思路。第二次的教学版本是这样的:第一步,带领学生沉下心来通读课文,把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指名学生逐段朗读,教师指导读准“浸”等生字的字音和长句的断句。第二步,让学生谈桂花雨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说出了桂花雨“特别香”的认识。我就及时抓住“香”这一主线,让学生找出文中所有写桂花香的句子,品味作者是怎样写桂花香的,通过写桂花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潜心会文,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抓住文中两个“浸”字的运用、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情景和母亲的话语,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对故乡桂花雨的喜爱与眷恋。第三步,我又及时推荐琦君的另外一篇作品《粽子里的乡愁》,让学生运用学习《桂花雨》的方法展开自学。这一次教学,我以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需要为出发点,紧贴语文学习的实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带领学生把文章读通、读顺、读透,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一要求,把语文课上成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课。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学推荐的文章,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习得,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积累了语言,训练了思维,真正学到了一些带得走的方法和能力,课堂显得更加扎实、厚实。

    二上《桂花雨》,关注各不同。以学定教,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直指“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终目标,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