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述而第七》学习体会之二 作文

2020-05-02 
《述而第七》学习体会之二——亲近经典书友会发言稿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姓姬名旦,
 

《述而第七》学习体会之二

——亲近经典书友会发言稿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他是孔子所崇拜的圣人之一。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解说:本章主旨“心怀天下”。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的治国原则。孔子盛赞周公的文治武功、特别是周公能够光大发扬夏商文明中的诗歌礼乐文化。孔子不仅孺慕周公的为人,而且向往能够践履躬行周公之道。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太平世界,所以常常想到周室太平的时候,因此常常梦见周公。故而发出本章中这样的感叹。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到年老时,关心的还是天下太平。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指孔子教授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承载着儒家价值的课程类型。据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进行的是地地道道的素质教育。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托,以艺为载体。”

解说:本章主旨是“全面发展”。孔子培育教育学生,其教学方针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志于道。要求学者首先要树立一种立志追求人生真理的精神和毅力。而是据于德。孔子认为待人处事要重视道德的价值,言行举止一律依据道德规范。三是依于仁。道德的主体是仁德,内心的活动和行为的表现要以仁道和仁德为凭借。要树立起世界大同、天下归仁的伟大理想。四是游于艺。经常在礼乐书数射御六种技艺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志道、据德、依仁是为了提高学者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格,游艺是培养学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志趣。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十条干肉。

【译文】只要有人能交上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学费或见面礼,我就教他。

解说:本章主旨“诲人不倦”。多数学者把束脩解释为十条干肉,也就是拜师的礼物或者说学费。如果是这样,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有人能交上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学费或见面礼,我就教他。”也有解释说束脩指“春秋时期十五周岁男子举行的成人礼”,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从十五岁行了毕恭毕敬的拜师礼之后,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还有解释说脩同“修”,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只要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有资料上说,如果把束脩理解为十条干肉,不仅玷污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博大情怀,且不能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哪里弄十条干肉作为学费。不管哪种解释,都强调了学者要有一种诚敬的求学态度,只要你向学,我就愿教。此章表明了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有教无类的思想。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思考问题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悱:急于要说而说不清楚。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

解说:本章主旨“启发式和举一反三”。这里涉及到教育的两个大问题:一是启发式教学原则,二是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财富,对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孔子不赞同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那是把学生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一定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敲掉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生要积极思考。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儒家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儒家的教育行为中,老师是启发者,是游到者,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但启发式也有规矩,有前提,既要在学生有学习要求、有动力、有目标、有欲望时。还要在学生学习思考陷入困境的基础上,苦思冥想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才能巧妙点拨,启发诱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即举一反三,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标准,也是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衡量。能够举一反三,说明学生做到了融会贯通,做到了触类旁通,做到了温故知新,知识已经内化,成为自我原有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实现了“自我建构”。如果做不到,就暂时不要再教学生新知识了。“不复”不是不再教他了,而是不再教新知识了!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说:这两章体现了孔子人性的“至真至诚”。有资料上说儒家最早的职业是帮人家治理丧事,有人因此认为,儒家治丧是一种非常卑贱的职业。其实不然,中国传统历来重视生死,治丧事从来都是德高望重者主持。儒家笃信“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重地对待死者,追怀先辈的高尚人格。“未尝饱也”“则不歌”一是仁者的心态,悲人之所悲,同情心使然。二是发乎真诚,一个人既然真诚地哭过,若是立即转悲为喜,则不真诚不真心。三是应当有类似的礼仪约束。喜怒有常,真诚地表达哀思,即合理又合礼!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解说:本章主旨“用行舍藏”。这一章中有多个成语,“用行舍藏”“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自古儒家,就高举积极入世的大旗,以做帝王师、教化万民为己任,以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为荣。但他们也为自己预留了后路:当统治者不欣赏、不重用时,那就退隐江湖,把自己“藏”起来。这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原则。子路好勇敢,自知“行藏”远不及颜渊,但军旅之事不敢让人,故意向老师提问:“如果让您老人家指挥三军,您愿意带领哪一位一同投入战斗?”孔子深知子路性格,及时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才是一个良才所具有的品质,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则是有勇无谋的表现。孔子和他的学生感情深厚,特别是和子路,胜似父子,成为孔子大半生感情上最亲最近的人。子路勇敢正直,对老师忠诚无比,却因为心直口快,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训斥,对这位爱徒,也正因爱之深,恨之切,孔子老师才直言不讳。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