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经典
每天我们漫步在紫荆花铺满的小路上,呼吸着淡淡的花香,凝视着陶行知先生的画像,看着来来往往年轻学子的背影,感受着浓浓的华南师大的文化氛围,我们此时此刻觉得自己幸福在其中。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口,我们就急忙起床洗漱,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华南师大,生怕错过了一点精彩。每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感恩的心聆听来自全国最权威的大师和特级教师的报告和课,用最大的内存储存自己听课的感受和心得。
一、 让幽默成为教师的语言功底。
潘小明老师上课前问学生:“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学生第一个说的是幽默的老师,接下来是和蔼的,尊重学生的,带动学生学习的教师等等。看来幽默不只是相声和小品演员的专利。我认为幽默更应该走进我们的课堂。授课的几位特级教师的语言都是诙谐幽默的,极具感染力和煽情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激活,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有时我就想我们学校的老师在参加我们区的交流课时,经常会出现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从现在来看,我们不能去一味的埋怨学生,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反思我们自己,是我们的语言功底贫乏,教学设计不够新颖,所以才导致此结果,我们还要苦练语言基本功。
如徐长青老师课堂中的幽默语句:OK贯穿教学始终。他让上来3个学生,结果上来了4个学生,他让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留下来的学生,结果一个学生赢了3个学生,徐老师语:你一人干掉了仨。讲课中间他一会问参加抢椅子的人,一会问参加猜拳游戏的人,有一个两个活动都参加的学生一会儿跑到这边一会儿跑到那边,徐老师语:就你跑来跑去的,把我都搞蒙了。剩两个孩子抢椅子时,小个子的孩子搬着凳子要走,徐老师拦着说:你要把冠军送给别人啊,别看个子小,很有绅士风度啊。遇到问题时,学生要举手回答,徐老师说:自己想办法,不要举手。参加猜拳游戏的4人,参加抢椅子的3人,参加两项活动的共4+3=6(人)(广州的科学发展就是迅猛,4+3=6)。学生4+3-1=6,1是谁啊?是将天天(参加两项游戏的孩子),徐老师把将天天从集合圈里拉出来,再数,不对啊,强调:看着是一人,但扮演的是两种游戏角色,减去的1,不是将天天,而是减去的重复的一个角色。如果参加3个活动呢?四个活动呢……,留一个角色,让他活着。当学生在呼啦圈内找到各自的位置时,徐老师说:要感谢呼啦圈,这是奥妙两环(这时徐老师还哼着领奖音乐)。两个集合圈要重复交叉时,徐老师设计的是让学生用劲推过去,徐老师语:我们要学会坚持。最后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爸爸抽烟喝酒设计集合圈,他先让抽烟的爸爸的学生站起来,又让喝酒的爸爸的学生站起来,既喝酒又抽烟的爸爸的学生站起来,有的学生(既不喝酒又不抽烟)不站,你们为什么不站啊?看来好爸爸没位置了。这时他在集合圈外面又画了一个更大的集合圈来表示全班学生的爸爸们,这时孩子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爸爸的位置了,徐老师:从圈里跳出来,更自由、更宽阔……。
华应龙老师在介绍自己时,问:你们都是广州人吗?学生答有的是,有的不是。你们都是广东人吗?还是有的学生是,有的不是。你们都是中国人吗?都是。中国人也叫华人,华人都应该是一条龙,我就叫华应龙。
张齐华课前让学生猜他的年龄。一学生猜20多岁,张老师喜滋滋的:张老师看起来20多岁,真好。学生猜的越来越大,一学生猜30多岁时,张老师拉着脸:不给你们猜了,越猜越老了。课始,张老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猜哪个是他儿子,当他要给学生一点提示时,他说:老师可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当学生的结论出现多种情况让学生选哪种好时,张老师说:你们给老师难堪吗?检测学生掌握情况时,问你们掌握了吗?别吹牛了。要横着齐刷刷站起来一排,给老师一点建议,怎么做?一个学生站错了,“不该来的来了,该来的不来。”没叫(4,6)结果这个学生站起来了,“多可怜啊,给你一次机会,肥水不流外人田。”“不给你们点颜色,真不知深浅。”当他想要学生提一个和老师不同的问题时,“别又站一列,一点档次都没有。”
强震球老师课前游戏是让学生玩类似射击游戏,他对孩子们说:你的地盘你做主。有一个孩子第一次没命中目标,他替学生解围:我就要来第二回。
这些老师他们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演绎着课堂的精彩,孩子们在老师温柔的陷阱中,思维一次次都被激活。孩子们成了课堂上最精彩的演员,他们在用心灵和生命诠释着教育。
二、掌声想起来。
本次活动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专家的课和报告,还有一次次响起的掌声。那是与会老师和专家心灵的互动,是对华南师大附小孩子由衷的赞赏。徐长青老师课上的掌声是对徐老师的幽默,精心设计,敢于走向后台,把舞台留给孩子的大气的欣赏。张齐华老师课堂的掌声是对这位数学王子充满活力、充满睿智的仰慕。对冯恩洪老师的掌声是对冯恩洪老师的见识和学识叹之。潘小明老师课堂上的掌声是送给华南师大附小的孩子们的,感谢华南师大附小的老师,由于他们对孩子的尊重,才有了这么有胆识、有思想、有创新的孩子。潘老师讲《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在讲到圆的画法后,让学生画圆,潘老师说:现在你们都搞定了,我们来搞下面的,在操场上画圆,你们行吗?一学生问:你要正圆还是椭圆。潘老师问:什么是半径,半径有多少?一学生说:圆的半径全都画出来,看都看不清,你还要问干嘛?师问:你能画出来吗?你要画多久?生:画到你死为止。学生不畏惧权威,不畏惧老师,只畏惧真理的回答给与会的老师和专家留下很深的思考。这才是素质教育下的个性张扬的学生,这才是钱学森之问下要的答案。孩子们由于潘老师的一次次追问,一次次尊重,一次次成就经典。因为有了潘导演帥的风采,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被激活,四溢于整个课堂,学生把圆心起名叫定点,把圆规针尖那个点叫动点,学生给半径下的定义是:定点到动点之间的线段是半径,多么富有想象的创意啊,多么了不起的定义啊,他们颠覆了科学家的概括,就像刘坚老师说的那样:是因为科学家比你们早生了几百年,说不定就用你们的方法来代替。让孩子们明白不是自己的发现不好,而是人们已经人为规定下来,形成习惯了。这样的夸大赏识,孩子们能不对自己充满信心吗?
三、 关注学生生命的历程。
有幸见到冯恩洪先生和刘坚先生,走近他们,感受他们教育的智慧,让我进行了心灵和教育理念的洗礼。他们的报告生动幽默,见解独到,充满智慧……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花时间好好回味,让在场的老师享受了一场丰富的精神大餐。
冯恩洪先生报告前先给我们讲了他在美国听课时遇到的一个小故事。在他身边坐了一个14岁的黑人男孩,上课听讲漫不经心,当老师叫到他问3+5=?时,这个黑人男孩踩了踩冯先生的脚,冯先生把脚伸了回去,这个男孩没办法了,说大概等于7吧,老师走到他身边,双手按着他的肩膀,“你真了不起,你离成功只差一步。”面对14岁的少年说出这样的话是很艰难的。让我们不要吝啬我们赏识的语言,让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在赏识的光环下熠熠生辉。
两位著名的教育家都提到了总理的内疚,总理为什么会连坐5节课到北京35中进行听课调研,这将成为历史。因为钱学森先生之问,因为钱学森先生的忧患意识,因为钱学森先生的一腔爱国之情,中国的教育怎么啦?冯先生从商品的出口附加值谈起创新人才的培养。
刘先生帮我们回顾了数学新课程走过的历程,从被批评到不同的声音。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他敢于面对,给了我们可歌可泣的勇气。他直言不讳的说过高的优秀率是以牺牲学生的生命为代价的,违背了自然的教育规律,破坏了学生的幸福,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但学生实践和调查类的优秀率只有35﹪,这和我们在做其中测试试卷分析中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他还用大量的数据和表格向我们展示着现今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给我们以警示。他让我们追问自己:今天,我们身处何处?明天,我们将走向何处?我们要在反思和追问中不断澄清改革的目标,给自己描一个点,找出自己发展的坐标。教育大计,不再是学生为本,而是教师为本,我们要明白我们每个孩子的生命在我们一节一节的课中产生,其中数学的课堂会影响孩子生命质量2-3年。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孩子,让我们做孩子幕后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冯先生经典语录里有这样一句话学校要“一只眼睛盯眼前,一只眼睛看未来”。我想把它改一下老师要“一只眼睛盯眼前,一只眼睛看未来”。做一个有远见的老师。
四、 教是为了不教
黄爱华老师和华应龙老师的报告中都提到了杜郎口中学,因为师资水平低下,学生生源大量流失,学校面临关闭时,是崔其升校长接了这个烂摊子,他颠覆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充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生命,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所以成就了今日辉煌的杜郎口中学。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是为了不教,黄爱华老师在本次活动中尝试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方法,虽然不是特别理想,但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敢于尝试,敢于改变,敢于突破就是进步,因为黄老师执教的24小时计时法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因为年龄小,可能对这种教学方法还不太习惯,但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学习主动性和自觉习惯增强,就能凸现出这种教法的优势。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思维的技巧,让孩子的生命无限延长。
五、 经典的刘德武。
作为一个60多岁的老人,刘德武先生用他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永恒。我感觉他就是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他把他20多年前的教学设计展现给我们时,让如今我们来看还是一部经典之作,我们一遍遍的赞叹,一次次的掌声,一次次的盛情挽留,让他把报告的时间一直推到12点半,因为下午1:00有参观活动,我们才在依依不舍中走出会议礼堂。他敢于做他人不敢做的课,就是在于他独到眼光和智慧教育理念。
通过刘老先生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回想我们平时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更多想的是用什么样的情景来诠释我们的教学内容。而刘老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往往能从一个重点的词或字入手,寻求突破口,如刘老在设计分数乘整数时,他想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入手,让学生充分体会简便。他先问学生2/9+2/9,学生很快口算出来,他很夸张的夸学生,你算的真快,接下来2/9+2/9+2/9,2/9+2/9+2/9+2/9,2/9+2/9+2/9+2/9+2/9,2/9+2/9+2/9+2/9+2/9+2/9,学生算的越来越慢,这时刘老师甩出了长长的一串,有30个2/9相加,学生全傻眼了。在知识的碰撞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又如他设计小数加减法,他从小数加减法法则中的小数点对齐中的对找准切入点,用一辆动的卡车,来牵引小数点,让学生指挥,卡车还不听指挥,一会前了一会后了,这时刘老师让我们明白了,此时老师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六、 疑惑
华应龙老师在本次活动中讲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他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引入,小头爸爸逛商店,准备买凉席,结果忘了床的长度,他让大头儿子想办法量量床的长度,因为家里没有尺子,大头儿子想到爸爸打有领带,就用领带量床的长度,得到床长两个领带的长。后来量沙发长,把领带对折了4次,量出沙发有三个这么长。我觉得他的设计脱离了生活实际,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床的长在生活中是统一的2米。领带这个教具也有问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孩子来说是第一次认识,我们应该呈现给孩子的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认识,而领带因为宽窄不一样,不利于理解平均分,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分数意义,不能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分数准确的概念。
现代与经典,已经成为了经典,感谢他们把最先进的教育课堂和教育理念带给了我们,为我们照耀了前进的道路,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在我们的课堂尽情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