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乱”的启示
秋雨还在潇洒的下着,那么飘逸又那么疏放,正是雨的点缀才使得大自然,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生机,树叶上的雨滴,组成一串串流动的音符……
伴着窗外的秋雨,我欣赏了教学参考碟上的一节精彩的课堂实录--欣赏课《鸭子拌嘴》。老师在教《鸭子拌嘴》这节音乐欣赏课时,将学生分成了四小组,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乐器——镲。
“池塘边,一群鸭子向我们走来了。可是不知怎的,有两只鸭子吵起架来,我们怎么用镲来表现这个小故事呢?”
老师话音刚落,四组的学生纷纷的击镲表演起来。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此时的课堂真是“乱”到了极点。
老师并没有喝令他们停止,而是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表演。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
有的击镲表演,节奏忽紧忽慢。有的跟着节奏表演,动作和表情都十分有趣,把两只小鸭吵架的情景表演得活灵活现……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非常强调一个“齐”字,座位要齐,歌声要齐,动作要齐。欣赏课更是让学生静静的坐着听赏音乐,欣赏前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准发出声音,不准做小动,要认真听。欣赏结束后老师再照本宣科的把音乐作品介绍一下,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从上课到下课,学生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中,没有一位学生敢做出“越轨”的事情。孰不知这种所谓的整齐、所谓安静的课堂无形中扼杀了多少个“贝多芬”、“莫扎特”式的音乐天才呀;这样的音乐课又怎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呢?
上述的教学片断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这一“乱”的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插嘴”其实就是学生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我们要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的创作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
就让我们尝试给孩子一片放飞自己的天空,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心儿飞动起来,飞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