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内种下成长的愿望
——写在洛阳观摩研讨会归来之后
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 李之梅
三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在县教研室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武陟县新教育读书会会员一行四十余人,来到了九朝古都洛阳,在洛阳市工人俱乐部,我们观摩了由《教育时报》社举办的“洛外杯河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教师颁奖典礼暨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观摩研讨会”,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我和全场听报告的老师一样,聆听着,思考着,感动着,幸福着,成长着……
在这次会议中,那些在教室里一直辛苦劳作、默默耕耘的一线优秀老师首次站在了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手捧着属于他们的最具影响力教师奖杯,接受着我们最真挚的祝贺,更享受着他们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最隆重的庆典。常作印、侯长缨、库亚鸽、董文华、武艳艳、徐文祥、毛广文、丁保先……当这些自己耳熟能详、仰慕已久的名字终于活生生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的时候;当这些只在《教育时报》上知道的一个个名字终于站在我们面前讲述他们的专业成长经历的时候;当这些最具影响力教师在课堂上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教学智慧时;当自己身边熟悉的榜样张硕果、范通战两位老师在舞台上如数家珍一般讲述他们的班级和团队的故事时,我的心中除了充满钦佩和羡慕,有一棵专业成长的小苗也在自己的心底悄悄地萌发——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够站在这里,讲述和班级孩子们的完美教室故事,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去品尝自己专业成长的带来的特有幸福,这——也许是自己未来笔耕不辍的动力,也是自己执著追求的目标。
在这次会议中,几位知名的全国教育大家那闪耀着独特教育思想的报告,更让我教师专业成长的愿望进一步升腾,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万祥老师的著作《我的教育苦旅》我去年刚刚拜读过,这一次的报告让我对高老师又增加了一份钦佩,在举手投足间,高老师为我们分析了一位普通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阶段,为一线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谈笑风生中,高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高瞻远瞩的角度,让我们对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我们对人生的幸福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肖川老师,用他略含湖南方言的普通话,站在一个高校专家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路径和方法,让我们明白了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北京教科院的吴正宪老师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四十年的教学经历,为我们指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激励我们努力去做孩子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位朋友,做孩子们成长之路上的引路人;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孙明霞老师如一位亲切的邻家大姐,和我们分享了他和一个个孩子在班级中1+1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教生物学科的老师也可以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精明干练的裴素青校长则为我们分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为我们解读了洛阳外国语学校这所名校从低谷中艰难爬坡的经过。
从他们一场场精彩的报告中,我们品尝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大餐,更加认识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这条道路需要我们理性地规划,持续地努力,专家的点拨,更需要在团队中和自己尺码相同的人一起携手同行。
获奖的常作印老师在他的专业成长汇报中说:“一个鸡蛋,如果从外部被别人打破,那只能是别人口中的一顿美餐;如果自己从内部自觉成长,打破自己,那就是一个崭新的生命。”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也是如此吗?不要奢求别人从外部打破自己,而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播种下成长的种子,像林清玄笔下的百合花一样默默地生长,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和教室里孩子的生命一起朝向卓越,朝向经典,朝向美好,朝向未来,最终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百合谷”,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湛蓝的天空,拥有和孩子们一起守望的精神家园,用专业成长表现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带着收获,带着感动,带着期望,更带着思考,我们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也会像库亚鸽老师报告中的一棵南瓜一样,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地、自由自在地生长,为身边的“西红柿”和“西葫芦”捎去营养;自己也会像侯长缨老师一样,静静地守候在自己的教室这块试验田里,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坚守住自己的一间教室,呵护着自己的一群孩子,带领着试验田里的孩子们一起晨诵、暮省,一起读书、写作,和孩子们一起走过岁月的风雨,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向上生长的愿望,品尝专业成长带给我们的那份特有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