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回娘家,看到秋的硕果累累,看到乡村人脸上挂满了笑容,写满了丰收的甜美!
令我感慨的是老家的炉灶,它虽小,却演绎着时代的变迁,写满了人们的幸福。
这次,母亲是用柴火熬汤,她说地锅熬汤最好喝,看着袅袅升起的炊烟,看着忙碌的母亲,看着厨房里摆着的厨具,我的心为之激动、思绪万千:
小时候,冬天早晨不上学,我喜欢帮母亲烧火,拿一根火柴点燃了手中易燃的柴火放进炉膛里,然后再慢慢地放进爷爷劈好的木柴,右手拉着风箱,看着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母亲则在锅里放上红薯、黑乎乎的窝窝头等食物。那时候,灶火旁成了我们姐妹几个的去处,因为别处都很冷,我们呆在灶火旁可以取暖。爷爷在灶火前用铁条挂着一个燎水壶,从炉膛里窜出来的火苗会把壶里的水烧热,我们用来洗脸、洗手。
最难熬的是夏天的中午,高温下,小小的厨房成了蒸笼,母亲要做一家8个人的饭菜。脸上、身上都是汗水,只得一边做饭一边擦汗。最难受的是烧火,姐姐和我烧一会总是跑出来透透气,最受罪的还是母亲,她怕我们热、怕烟熏坏了我们的眼睛,总是让我们出去凉快,自己边做边烧火。夏天的小厨房,特别是阴天的时候,厨房的烟几乎停滞在厨房里不往外跑,烟把母亲的眼睛熏得流泪,每次做饭,眼睛都是红红的。至今我也无法忘记那时母亲被烟熏红了的眼睛。
随着2个姐姐上班,我们家买了成堆的煤,借来器具,父亲和哥哥把煤活匀了,在活好的成堆的煤上使劲地摁,然后在空地上用脚踩煤球机,12个孔的煤球就成了。有2斤重的,也有1斤重的。每年在冬季来临时,家家户户都拉煤、做煤球。可以用煤球烧水做饭,冬天用炉火取暖,夏天也摆脱了烟熏火燎的局面,母亲再不用上一把下一把的忙活,看着炉火,母亲高兴地笑了。
大约10年前,家里又来了一个重重的煤气罐和燃气灶,是弟弟为母亲买的。开始母亲不敢用,怕有危险,我们教了她几次,慢慢地,她也接受了这个新产品,并使用它。母亲说,用燃气灶做饭更快,更省时。她一直感叹,这个奇怪的东西,用手一拧,就会出蓝色火焰,比柴火还快。
也就在3年前,家里又多了一个电磁炉,是父亲买的。母亲高兴地对我说,插上电,一拧开关,看不见火焰,用手摸摸上面也不热,竟然把水烧开,把饭做好,真的很奇怪。母亲虽然不懂这些新产品,但对新产品并不排斥,每次家里买新东西,她都很好奇,很高兴,也很快的就学会使用。
现在家里这四种烧饭工具都有,母亲会适时地使用它们,一样也不想丢弃。做馒头时,她会用柴火;冬天,她会用煤球做饭和取暖;平时她会用燃气灶,也用电磁炉。母亲常说自己是幸福的人,小时候没娘,吃了许多苦,长大后干了许多活,现在终于熬到好时候了,要感谢国家的政策好。
这四种烧火做饭的工具代表着时代的变迁,代表着时代在发展,代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也意味着中国妇女的解放。
又见炊烟升起,情不自禁地哼起这首歌……
align="baseline" border="0" width="328" height="64" name="safari_player" type="application/x-mplayer2" transparentatstart="0" showcontrols="1" showaudiocontrols="1" showpositioncontrols="0" showtracker="1" showdisplay="0" showstatusbar="1" showgotobar="0" showcaptioning="0" autosize="0" allowscan="1" animationatstart="0" autostart="1" playcount="0" clicktoplay="0" defaultframe="datawindow" invokeurls="0" enablecontextmen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