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强大却无法胜利
古今中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战不在少数,无论是古代有名的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一些冷兵器战役,还是现代战争中如二战中的中途岛海战,包括中国近代史上解放战争前期,都是经典的例子。我们总是为胜利的一方分析各种胜利的原因,为他们喝彩,却对失败一方失败的缘由一笔带过……
那么,他们远强于自己的对手,为什么失败,其中有什么共同点,这就是我此次想讨论的问题。
其一,这些军队的指挥官常常心高气傲,或是认为这已是一场必胜的仗,无需认真。典型的例子便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符坚何等威武,以投鞭断流之势,前秦大军浩浩荡荡直奔东晋,他自恃兵强马壮,本想一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哪曾想却白白葬送掉了自己的江山,不得不说,苻坚便是受傲气蒙蔽的一个最典型的受害者,在苻坚的开国贤臣王猛死前,便已劝诫苻坚不要急于攻打东晋,一是出于谨慎考虑,毕竟东晋还有一定的实力,当养精蓄锐,静候佳期;二是出于平息苻坚的心火,苻坚统一北方,正是得意之时,虽雄霸一方,但仍是根基未稳,如同云上楼阁,稍有动乱便必定支离破碎,难以收拢……王猛之用意可以想见,但苻坚偏偏被傲气冲昏了头,最终被谢家兄弟吓得风声鹤唳,最终前秦土崩瓦解。(东晋还因此扩张至黄河流域,从此很长时间不受外来侵略)
其二,这些失败的军队往往存在诸多弊端,“强大”在此面前只是一纸空谈,如军心动摇或是在战略采用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例如巨鹿之战以及赤壁之战(此处的赤壁之战主要以《三国演义》为主,真实性暂且不提,但其中的道理值得揣摩):巨鹿之战,二十万精锐秦军,竟敌不过区区项羽二万楚军,项羽远道至三秦之地,粮草辎重,兵将战力,哪一点比得过可以说是以逸待劳的秦军,更何况又是二十万,这里也可以猜想到秦将的傲气,但主要的便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天下反秦声势一片,前有陈胜吴广,后又项羽刘邦,军心早已动摇,又见二万楚军破釜沉舟,如此威猛,早已斗志尽失,何谈抵御?(值得一提的是,项羽最终在与刘邦争天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谓人心向背)
又如赤壁之战,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发兵江东,试图一举得天下,金戈铁马,气势逼人,与蜀吴联军在长江边上的赤壁成对阵之势,艨艟数百,哪曾想周瑜以蒋干作引,巧献连环计,又用一黄盖诈降反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只是苦了曹操,这一仗原本远胜于对手,却疏于智谋,在战略上败下阵来,弄得元气大伤,直到死也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天下仍是动乱之势。可惜!可惜!
借古论今,我们的失败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事情明明看起来是小菜一碟,真的做下来却如满汉全席,恰似今日考场败退,明日又赛场失意……这并非注定之事,可以叫屈,可以怨天尤人,但这客观的失利,却又是主观的破绽造成的,如此想来,这样做也是无用功。
没有办法,只能在一点一滴中进步,在漏洞中思考,在失败中反省,或许拥有满满一碗水在这个细小的过程中,已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默默遵循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