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闻着书香成长作文

2020-03-31 
闻着书香成长鹤壁付丽娟人生就像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有时是摆满鲜花的,有时是充满荆棘和危险的;有时是光
 

闻着书香成长

            鹤壁  付丽娟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有时是摆满鲜花的,有时是充满荆棘和危险的;有时是光明和宽敞的,有时却是阴暗和曲折的;有时是热闹和快乐的,有时却是孤独和寂寞的。可是,在这条路上,你有书陪伴,那将是充实和快乐的。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曾经滋养了我的心灵,曾经让我出口成章、妙笔生花,获得了多次作文大赛的奖励,颇受老师的青睐。可是,工作之后,我却一直处于阅读的空白期,忙碌的工作和家庭,使我即使有空暇时间,也是沉湎于无止尽的泡沫电视剧中。偶然的觉醒,使得我的阅读之旅再次起航,在人生的路途上,有书和我相伴,让我闻着书香成长,是件幸福的事。

一、快乐童年:书香让我在童话中幻想。

童年的我,很喜欢听故事。在夏日夜空下,躺在老家的房顶上,看着满天的星星,听着舅舅讲各种离奇的故事,是定格在我童年的美好画面。还记得,我最喜欢缠着身边的人讲故事,总是听个没完,于是,妈妈就对我说:“你赶快认字吧,这样自己就能看懂书了,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能看一些小人书了,能读懂一些简单的故事了,画册《林海雪原》《杨家将》,是我接触到的最初读物,至今还能记起阅读时的无限欣喜,我豁然发现:原来书里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

正是对看故事的渴望,上学认字后,我简直是“饥不择食”,只要能接触到的书我都看。记得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我都会借或买许多书,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书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我特别喜欢各种童话故事,一直订阅着《故事大王》、《童话大王》,我是看着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与贝塔长大的,经常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俄罗斯童话》《日本童话》《中国神话故事》中徜徉,白雪公主、灰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青蛙王子这些经典童话更是百看不厌。

至今还记得童话《野天鹅》带给我的震撼,主人公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子,但她却战胜了比她强大得多、有权有势的王后和主教,救出了被王后的魔法变成天鹅的11位哥哥。她可以成功靠的是她的勇气、决心和毅力。面对荨麻的刺痛和一年不能说话的痛苦,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面对主教对她的诬陷和把她烧死的惩罚,她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终于完成了她的工作。只要有勇气和毅力,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勇敢、坚强和善良。遇到困难时,我会想到艾丽莎遇到的重重考验和磨难,以此来激励自己克服困难。记得有人说“哪个女孩没有公主梦”,那时的我也经常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每天都自己编织着故事,读书让我的想象空间更加宽广。

小学六年级时,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开始喜欢读各种长篇小说。长篇小说通常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塑造更为丰满、人物众多、耐人寻味。现在想来,书中种种的细节已然淡忘,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段著名的话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本书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书籍之一,对我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它让我思考:我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到我老了的时候,是否能够自豪的说:“我没有白活这一世”!小小的我,在心里暗暗地说:我要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我不能虚度光阴!

二、阳光少年:书香让我在经典中升华。

进入初中后,我十分喜欢读小说,四大名著是我的首选,接下来是一些外国名著,像《简爱》、《飘》、《呼啸山庄》、《神奇花园》、《红与黑》等。其中,《飘》是另一部给我很大影响的书,主人公郝思嘉,她虽然很自私,也有很多缺点,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能勇敢乐观地去面对,她的倔强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让我欣赏,她传奇的经历,对爱情的向往和迷茫,都引起人们的共鸣,她的那句名言:“明天太阳升起来,又是崭新的一天。”也刻在了我的心里,一直鼓励着我从悲伤和低谷中走出,直面困难,勇往直前!在冲刺中考复习的那些黑色的日子里,我都像斯嘉丽那样告诉自己“明天又将是崭新的一天”,我要像她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其间,我还非常喜欢历史小说,记忆深刻的是,我和姐姐瞒着妈妈,每天省吃俭用,攒了很长时间的零花钱,上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小说《康熙大帝》,这还是第一次买成套的小说,所以我们俩很珍惜,还给它们包上了精美的书皮,反复地读着。《康熙大帝》是二月河写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这部书让我喜欢上了历史,尤其对清朝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史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它让我也喜欢上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写法,尤其每一章回结束时,都留下一个小悬念,耐人寻味。

由于喜欢英语,还读过一些英语“书虫系列”的小书,是中英文互译的书,对提高英语翻译和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看书多了之后,就有写的冲动,每天写日记就像倾泻一样,文思泉涌的,在作文竞赛中也是屡屡拿奖,于是,我就萌生了“作家梦”。

在初三快要中考时,家里突然发生了变故,迫使我放弃了高中和大学梦,而孤注一掷地选择了毕业管分配的师范,当时是最后一年管分配,很多人报考,录取分数线比高中还要高很多,我的学业压力很大。在这个时候,我每天睡觉时,都要在脑海里构思自己长篇小说里的一段故事,直到睡着为止,第二天接着构思,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中,缓解了压力。可惜,当时太忙,没能及时记下来自己编的故事,但那种美好的感觉却是永远铭记。

    三、花季记忆:书香让我在诗意中徜徉。

师范三年,读的书最杂,有当时特别流行的言情小说琼瑶席绢系列,有武侠小说《侠客行》《笑傲江湖》,也有一些中外名著,《秘密花园》《傲慢与偏见》《平凡的世界》《人生》《穆斯林的葬礼》等。

最喜欢的是诗歌、散文和励志书籍。记得曾得到过《汪国真诗集》,如获至宝,欣赏徐志摩的诗、朱自清的散文,课余时间,我总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流连忘返,密密麻麻的摘抄本就有好几本,还选修了文学课,积极参加文学社,当了班里的宣传委员、通讯员,积极写稿投稿。

为了锻炼口才和胆量,我还经常看《演讲与口才》,还读了一系列的励志书,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别对自己说不可以》。还读过一些小说,像《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正是高三时》、《高山下的花环》等。

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在诗意里徜徉,在反思中奋进,我曾对自己说:“不在乎事情的成败,只在乎曾经拥有,享受过程的美好。”我鼓励自己凡事都要试一试,相信“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行!”就这样,我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生时代。

    四、忙碌工作:书香让我在实用中收获。

师范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和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在我的职业适应期,力不从心的我,每天围着学生转,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学成绩转,我就像一个井底之蛙,每天看着井口的那一片天。

那时,阅读主要以实用为主。为了参加讲课比赛,我会翻翻《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教育期刊杂志,从上面找寻一些精彩的课例予以借鉴,让我在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堂的反思与改进过程中受益匪浅;喜欢借阅《河南教育》《河南信息技术教育》《江苏教育》等杂志,从中找到了许多案例,了解了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

    五、觉醒成长:书香让我在学习中起航。

2012年,偶然的机会让我与优秀的雷老师相遇后,“井底之蛙”的我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教育生活:与学生共同读书,共同写博文,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我要与学生共同读书、幸福成长!”这样强烈的愿望,让我开始大量地为自己、为学生购置图书,建立了“班级图书馆”,在班里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阅读活动。     

同时,我也开始阅读了一些专业的教育书籍。

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是本非常经典的教育专著,被奉为“教育圣经”,是每个教师的必读书籍。作者是原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通过许多的教育实例娓娓道来,他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我突然觉得原来学生该这样教,原来这样做效果更好。在他的建议中,有许多条都提到了阅读,这还不包括一些建议里零零星星地涉及到阅读课外书的内容。这也让我越来越发现:阅读的魅力无穷!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阅读的魅力》,对他有关阅读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摘录了其中的提纲“一、  阅读对后进生尤其重要:在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第19条“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中。二、建立班级书库,开展读书活动。三、在学校和家庭创设读书氛围。四、为自己选书,助力专业成长我逐条地对照下来,欣喜地发现自己做到了一些,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努力。我还会继续努力地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且引领学生读书,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详见博文:阅读的魅力——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感)

   《致青年教师》是特级教师吴非的一本教育随笔集,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却发人深省。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心情更加平和、淡定了,觉得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放平心态,看淡名利,踏踏实实地追求职业理想,享受职业的幸福!

    最触动我的是本书的第一部分 “第一辑 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要做一个真性情的人,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何必虚伪,要播撒和培育真善美的种子。后面的几篇文章,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喜欢这几句话“坚持自己的追求,尊重别人的选择”“能容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能容忍聪明人,容忍正直正派的人,让你的心胸开阔起来吧”“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当读完这本书,合上书后仔细回味,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慢慢来,力戒浮躁”,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好多年,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有种树人那样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正如《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所说“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耐心地静等花开。(详见博文:做什么样的教师?——读《致青年教师》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也很值得一读。一直觉得平凡的教室承载了许多东西,雷夫老师就是在这样平凡的教室里创造了奇迹,让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终于看完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合上书后,我不禁感叹:这样多才多艺、用心的雷夫老师,成就了这个教室的奇迹!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慨:“如果我在这样的教室那该有多好,那多姿多彩的学习、丰富精彩的生活,怎能不让人向往呢?”我也写了一篇读后感:“一、关于信任和纪律:把教室当成家,用信任温暖心灵。二、关于阅读和写作: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雷夫老师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三、关于数学和游戏:让学生爱上数学。孩子如果想未来持续在数学这一科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真正爱上数字。优秀的孩子在任何时间都找得到数学的乐趣。数学不是周一到周五早上9点半发生的事情,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详见博文:创造教室的奇迹(一))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是一本覆盖全学年的实用教学指南,主要介绍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日常小技巧。虽说是两位美国作者,有些地方可能也存在着国情不同和教育体制的差异,但是他们介绍的教学方法、策略和行动建议,对我们同样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而且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中国教育、反思自己的教学。在阅读这本书时,许多地方让我深思和触动,也让我有所改变。如:《让你的声音平静下来》,书中说到“你说话越大声,别人听进去的可能性就越少。一个温柔、平静的声音很容易传达你对他人的关心,而一个高分贝的声音则很容易传达你的激动和愤怒。”根据书上的提示,我反思自己,决定今后一定要努力使自己保持冷静,尽量用温柔平缓的语气说话,即便在学生失控时也能保持冷静。还有,《微笑着问候学生》、《经常感谢和赞美学生》、《教会学生利用错误使自己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你的宠儿》、《永远支持你的学生》、《经常奖励学生》、《相信学生一定行》、《找出学生犯错误的“真正原因”》、《做一个积极的老师》等这些文章,都让我受益匪浅。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三本书是我学科教学的“导师”。由于吴正宪一直是我最欣赏的小学数学教师,她的数学课深受学生欢迎,具有无穷魅力,朴实、亲切、自然,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她的这本书,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出发,通过大量的课堂实例,向小学数学教师提出具体的建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可操作性强,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必读书籍。看到“吴老师四十余年间,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做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创造孩子们喜爱的课堂,带给孩子们学习的快乐,让孩子们享受童年的幸福!”后,我很感动,也希望自己也能始终坚持教育梦想,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欣赏吴老师“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把数学形象地比喻成食物,要让孩子既爱吃又对成长非常有益,这样达到她“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学目的。

    自从有了女儿后,我也特别爱看家教类的书,买、借、下载电子书,陆陆续续看了几本书,最喜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做最好的家长》、《早期教育与天才》、《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从幼儿园到清华园》、《孩子,慢慢来》、《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穷养儿,富养女》、《怎样培养女儿》、《发现母亲》、《教师妈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真心觉得当一名好家长不容易啊!这些书改变了我的许多传统的家教观念,让我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怎样才能使教育自然无痕而有效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教育专家尹建莉16年的教子手记。作者是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尹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既有独到的教育观念,又有可贵的教育智慧,更有无处不在的爱心。它改变了我许多的观念和看法,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家教观,对我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因此,我也曾多次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推荐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不但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有许多的操作原则和方法,便于我们运用,所以书里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地读,才能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的家教实践中。我写了一篇读后感。(详见博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带给我的绝对是震撼,许多父辈的传统育儿观念都受到了质疑和反思,先进的育儿观念绝对让你耳目一新,尤其对于自己的孩子在6岁之前的家长,能看到这本书真的是幸运。作者周令瑜以自己的女儿周周的成长为例,介绍了许多细节的育儿问题及处理方法策略,操作简单易行,让你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根本上解决育儿中出现的问题。观念新颖并让人心服口服,越看越想看,它让我学会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野看世界,花时间陪伴孩子,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试着去理解他们言行背后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我们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

    尤其是这一篇文章“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对我影响很大,我听到身边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嘱咐孩子“要乖、要听话”,我也曾经表扬女儿“你真是听话的好孩子!”看到书上说:“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枷锁,牢牢的套住孩子。“听话”的孩子,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看到这句话,我深有同感,为什么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难道大人的话就一定正确吗?为什么就让孩子无条件服从呢?反思后,我表扬孩子时会说:“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你真讲道理!”经常鼓励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吗?你有什么解决方法吗?”还有,“不教孩子无原则的谦让” 。我们这些家长总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的谦让,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们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荒唐的理由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因为所谓的面子,而让孩子无原则的谦让了呢?这本书给我的启示: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享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真正地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童年保卫战》我感觉书中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爱意,作者廖佳玲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妈妈。在当今严酷的教育环境和世俗文化包围下,她用智慧和爱,保卫了孩子的童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非常喜欢她分享的诗人纪伯伦的那首诗《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是啊!孩子借我们而来,但不属于我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看完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有些地方以前做得不好,有待改进;还有些做法与作者不谋而合,需要继续坚持做下去;也有些今后需要努力去做的地方。下面分类总结一下,也供各位家长参考和借鉴:一、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1、对“吃手”的处理。2、用正确的方法表达爱:要鼓励,不要斥责和羞辱;要欣赏,不要讨好和虚假;要接纳,不要完美。3、如何对待孩子哭:当孩子哭时,我们应抱着她或陪着她,给她关爱,让他感到他是完全被接纳的,让他完成修复自己情绪的过程。二、做得不错,需要坚持的事:亲子共读;爱和理解孩子;拥有和分享;家园共育。三、今后应努力的方面:时刻注意做孩子的榜样,更高地要求自己。六岁前,是开垦孩子“生命花园”播撒鲜花种子的季节,我一定要做一个养护孩子“生命花园”的好园丁。今后需要为孩子准备一些适合她身心发展的工作材料和活动,做各种游戏和户外活动,并适当增加涂鸦、儿歌、手指编织、折纸、手工、玩彩泥、剪剪贴贴等活动,回到童年的生命状态,做孩子的玩伴,带领孩子自由地玩耍,艺术的生活。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大的人物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今后应更努力,做一个智慧的家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与孩子共同成长!(详见博文: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童年保卫战》读后感)

    另外,我还读了一些人生修养类的书籍,如:《淡定人生不生气》《聪明的女人不生气》《女人30+》。

在未来路上,我想多读一些教育经典和专著,不再当教书匠,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育者,要有思想、有方向、有目标!

 

真心喜欢那句话:“跳着舞过着黯淡的日子,使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在人生的旅途中,能让我飞翔的也只有书,我将继续幸福地走在这书儿飘香的路上!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