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班宝”的故事作文

2020-03-31 
“班宝”的故事何为“班宝”,班里的宝贝是也。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班宝”?学习极其困难者——考试能及格算是极佳“
 

“班宝”的故事

     何为“班宝”,班里的宝贝是也。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班宝”?学习极其困难者——考试能及格算是极佳“班宝”,考三五几分也属正常。为了这样的孩子不掉队,您给他开小灶单独辅导,您把他调到第一排,在眼皮子底下随时辅导,您给他找小老师,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实打实的耗费老师的心血,时时刻刻捧在老师的手心——“班宝”实至名归。“班宝”一词不是我发明,乃九班王钰老师首创,一经提出,立即风靡整个一年级部。如今提起“班宝”,个个都是“一把辛酸泪”,今天我暂且抹抹眼泪,静静思绪,给您讲一讲我班班宝杰同学的故事吧。

              15分钟学“ɑnɡ”——干学不会

开学将近一个月,拼音教学接近尾声,大部分孩子都能正确默写声母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他还认不清复韵母。上午放学,我晚走一会儿想要教会他后鼻韵母“ɑnɡ”。

我直接教读——后鼻韵母“ɑnɡ”,后鼻韵母“ɑnɡ”……他跟读认认真真,声音响亮,发音准确,好,很好!两分钟后,我再次提问“这个韵母它叫什么名字呀?”“嗯嗯……”他嘴张了又张,恁是发不出音。

那就换种方式吧,“‘ɑnɡ'是后鼻韵母,我们读的时候口要开得大一些,舌尖的后面部分往后靠,你看老师的嘴……”我示范着,领着他读,为“形象”起见,我昂起头,边做动作边教他:“后鼻韵母‘ɑnɡ'加第二声就是‘ánɡ',‘昂起头'的‘ánɡ'……”

又是五分钟过去了,见他读得兴趣盎然,这回肯定记住了。休息一会后,“杰,你认识它吗?”我举起手中的拼音卡。“是,是——”,他昂起头,学我刚才的样子,呵呵,动作都带上了,一定会读。“是——是——”半天硬是没读出来——我几近绝望。

在旁边的杰奶奶又气又笑:“你学个习咋恁难……”一顿数落后,她叹着气带着自家的孩娃走了,无可奈何的我原地发了会呆也走了——杰同学,怎么才能把你教会呢?

      “我不上了!”——好一副臭脾气

和学习困难相比,他的臭脾气更让人受不了。

语文课上,我正在讲课,杰同学前面的齐畅举手了:“老师,他拿班里的削笔器,还不给我用。”“杰,班里专门买一个削笔器就是为了给大家用的,你用完了本来就应该还到讲台上,你没还过来还不给同学用,对吗?”知道他有小脾气,我就没敢“声色俱厉”,只和风细雨的跟他说道理。可是你根本想不到,他居然还气了!小脸一黑,眼皮往下一压,书一摔,脱口而出:“我不上了!”

“他不上了?他不上了?”……孩子们奇怪地嚷嚷着,不知是怎么回事,我心里明白:他的臭脾气又发作了!生气是他的家常便饭:没抢到本子发,他撅起嘴;老师喊他改错,他气哼哼不行动;有同学告他状,不管对错就黑脸生气……

杰同学,小小年纪,怎么如此不快乐呢?

     “他真烦人”——你的存在,我的烦心

李镇西治班治校都推崇一句话:“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却又都生活在群体之中,互相理解,相互帮助,你的存在,我的幸福——生活因此而美好。可是在杰同学身上,却只能说“你的存在,我的烦心”——因为每天都有孩子找我告状:“老师,他真烦人!”

他是怎么惹人烦的?他不会坐,写作业也是跪在凳子上,而且不停地晃,总是碰撞到后面的桌子,后面的同学没法写作业,烦心;他同桌紫璇比他晚一会进教室,他端坐在位上一动不动,就是不让紫璇进来坐,烦心;放学了卫生小组长喊他捡捡地上纸,他哧溜一声跑出去,再喊都不回来,烦心;同学惹他不高兴了,猛不丁对脸就是一巴掌,烦心;午练课大家都读书,他两分钟能跑三次到讲台前书架上换,烦心;同学有新鲜玩意儿,他拿了去还理直气壮说是奶奶买的,烦心;一听说放学要留下学一会儿,他撒腿就跑,比风还快,抑或是开始哭泣,烦心……

你喜欢这样的学生吗?孩子们不喜欢,说实话,我也不喜欢,就连他的奶奶也说:“邻居没有一个人喜欢他,都说他烦人。”

杰同学,你为什么是这样的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我不相信你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我可以不喜欢你,但却不能不研究你,不能不帮助你,因为我是你的老师。

   追本溯源:探寻异样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杰同学的表现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认同。

开学第一天,他入教室,看他干瘦的小身板,黑黑的小脸,眉头间时时掠过的不快乐,我想也许他是留守儿童。一问果然是——父母皆在外打工。只要有爱,留守只是暂时的,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疼爱下一样健康成长,可是一年前他父母离婚了。好,严重的问题来了,他的大娘跟我说,自从他爸妈离婚,他就开始哭闹,每天嘴里念叨“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要我了”,谁在他面前提“妈妈”,他就大哭大闹。在学校里,注意力不集中(学前班主要教拼音和简单的数学知识),什么也不学,什么也学不会,心情烦躁,好斗,好气,同学不喜欢和他玩,孤僻,敏感,自卑慢慢在他身上聚集。

父母离异是主要原因,但来自爷奶的隔代非理性教育更是“推波助澜”。奶奶不识字,疼起孩子来,要月亮都给,打起孩子来,也毫不手软(他拿着得了11分的试卷回家,一顿暴打,耳朵差点拧烂),不但打,而且骂——骂跟人家跑的媳妇,也就是杰同学的妈妈,骂得滔滔不绝,“你妈不要你了”更是挂在嘴边,他能有好心情吗?他整天生活在负能量周围,能把正能量带给同学吗?她奶奶说是爱孙子,事事惯着他,实际上不会爱。比如,刚开学天热,大部分孩子都带个水杯,渴了喝一口,可独独杰同学没有,他常常羡慕的望着人家,抑或是偷偷地喝一点。带杯水算什么难事呢?可他没有,奶奶也许是嫌他好动,总摔坏杯子?窥一斑而见全貌,奶奶能给他吃穿,管他住行,却不能理解他,周围也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心里,没有人能给他快乐,没有人知道他需要什么。他怎么办?唯有不快乐,唯有自找“乐子”——不停地制造麻烦,不停吸引你的注意力……

在他诸多的问题之中,我感觉当前最严重的莫过于他严重的自卑心理的形成。他最让人头疼的“臭脾气——好气”,其实就是自卑的外显表现。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杰同学就有着自卑的复杂心理。

百度上解释说自卑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敏感;2.失衡3.情绪化,如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向。没有一条不与杰同学的表现符合,他的自卑何其严重!

自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百度上对自卑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下:①自我认识不足;②家庭经济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④成长经历有关;⑤个人性格特点。

杰同学年龄尚小,家庭条件还不错(主街上他家还有门面房出租),对照上述原因,他符合第四条第五条——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与个人性格特点有关,而他个人性格的形成又与他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有关,说到底就是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原因造成他今天的异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一系列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蒙台梭利学说强调在童年期,儿童的各种心理机能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例如,2~6岁是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敏感期,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效果当然好,而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蒙台梭利说,环境问题在她的教育方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照杰同学的成长环境,我知道他变成今天这个样,他的家庭环境他的的父母爷奶不当的爱就是“罪魁祸首”!

找到了原因,我们再回过来分析他的表现:好斗——奶奶打他泄气,他打同学快慰;好气——因为自卑,他比别人敏感,他觉得自己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有爸妈,而他妈妈不要他了,你看他一眼,他就觉得你在嘲笑他,他无力反抗,唯有一气了之;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就是静不下来;放学跑得快,害怕被留下来——那是他缺乏安全感……  

   

对症下药:“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国内研究蒙台梭利的专家孙瑞雪特别钟爱泰戈尔的这首小诗,是啊,“像阳光一样”的爱谁又会不喜欢呢?一个成长过程中缺失爱的孩子(来自杰同学爷奶的爱不科学,“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孙瑞雪),唯有爱才能让他快乐,唯有爱才能让他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说,可是面对这样一个活泼泼的让人烦心甚至闹心的孩子,你怎么爱?

万能的百度给了我这样的答案:战胜自卑心理的方法编辑(目前他的自卑比较严重,只能先从严重的地方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这里突破,一系列问题都改变了):①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②作业法: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③补偿法:通过努力奋斗 ,以某方面的成就来补偿自己自身的缺陷;④领悟法:要点是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经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⑤暗示法: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始终坚信“我能行”、“我也能够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

我们看这几种方法比较强调的是通过自卑者本人,也就是内因来改变自己,这要是用在年纪尚小的一年级学生杰同学身上,显然不太容易实现。我怎么办呢?

他不会用,不知道用,我这个成年人,这个一星期有五天都能和他在一起的老师,可以变通着使用啊。

我们先看认知法。以他发脾气为例子,发小脾气,一般都迁就他,我常常让别的孩子包容他,不跟他计较,但这样长此以往,他发脾气更频繁,更理直气壮,显然他的“认知”有偏差。就以周二上午的事件为例,因为他把班里的削笔器藏着不给别人用,别人一告状,他居然还吼叫着“我不上了”。好,你不上是吧,不迁就你!不上就回家!当场我拿出手机,和他奶奶通话:“杰说他不想上学了,你把他接回吧。” 边通话,我边观察他,他低下头,气没那么盛了。奶奶电话里说她在打粉条,不顾得接他,还说他平时就这样,不理他就好了。我不传达,只轻轻地告诉杰:“奶奶忙完了就来接你。”然后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继续上课,大家各自学习,很快就下课了。当我发现他情绪恢复时,这才和他说会儿话,很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发脾气为什么不对,结果会怎么样,他此时就是个做错事的孩子,听话的点着头。

每一个小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有小原因,我经常在你心情平静地时候告诉你是非对错,周围的孩子也来告诉你是非对错,也许慢慢地,你的认知不就能回到正常的轨道了吗?

再说作业法,他不能给自己设定把握较大一举成功的目标作业,那我来给你设定。孩子天生都有表现得欲望,杰同学特别想站在排头举牌子,好,我给你设定作业:课堂上写作业坐下去,不晃凳子,不碰后面同学的桌子,完成任务,下一周男生队的牌子就由你来举。这目标不高吧,那就努力实现吧。当他顺利成为排头兵,开心地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时候,是不是有那么一点自信了呢?

我们来看暗示法。夏天,我在接受心理师培训的时候,郭秋玲老师第一天的报告里特别强调暗示法。她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往什么样的方向去夸,孩子就会往你引导的方向走去。”她所强调的其实就是环境中的积极暗示。孩子小不会自我暗示,那我就来给你积极暗示。“杰同学今天听课可认真了!”“杰的作业写得真不错!”“阳光大课间,杰同学动作最迅速……”一天我能夸他十回,大有“只要夸不死,就往死里夸”的作风。我夸多了,孩子们似乎也觉得他变了,没有那么烦他了,有朋友陪他玩,他的心情好了,发脾气就少了,注意力也有那么一点点点点地集中了,也许接下来就是良性循环吧。

最后我特别要说的就是家校联手,虽然“百度”上没有例举,因为它那是面向大一点的自卑个体。给孩子“光辉灿烂的像阳光一样的爱”,更多的应该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亲人,我这个做老师更多是理性地爱,更多的是来自职业要求的爱,那是远远不够的。我常常和他奶奶联系,一再告诉她轻易别打孩子,暴力家庭的孩子会暴力;我跟她说,不要当面骂杰妈妈,她永远是孩子妈妈,骂她只会伤害杰;我跟她说杰同学合理地要求要满足,不要什么都羡慕人家,物质的短缺也会让心灵受伤,并且还会冒险偷拿别人的物品(事实证明,确实存在);我跟她说,学习也要重视,不能由着他上个小学毕业(亲口跟我说能小学毕业就算了),《朗读手册》作者告诉我们82%的受刑人员都是低文化;我还说…… 

我的喋喋不休能起多大作用?我不知道,但努力去做永远比努力要有意义,但愿我们共同的爱能助杰同学健康成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