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分析”走向“学习语言文字”
——《桂花雨》教学例谈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了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到了如崔峦老师说的那样“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执教的《桂花雨》一课,说说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细读文本。
叶老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我认为功夫在课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秉承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对待我们的每一篇文本,静心阅读文本,潜心走进文本,多元解读文本,发现文本中的语言因素,感悟作者表达的秘妙,体会文本情感价值所在。既知作者说了什么更要明确作者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细读文本,教师要拥有个人的解读能力,对教材要有独特的见解。但同时还要判断怎样的解读才是最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的年龄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如在细读《桂花雨》一课时,读着读着这样一个念头突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作者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不以“桂花香”或“家乡的桂花”为题来表达呢?细思“桂花雨”一词出自文中“摇桂花”一事,而“摇桂花”对于作者来说是童年时代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不是孩提一时兴起而更是因为摇桂花时恰是家人团聚,亲情洋溢的时刻。这种解读是在阅读《桂花雨》的原文时理解到的,“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这温馨的场景,无论作者走到哪里都不会忘却。试想作者六十岁时回想当年“摇花乐”可能是桂花依在,亲人难寻,萦绕在心头的那乡情应是是酸楚的泪。故那摇落的桂花雨是作者乡情的牵挂,亲情的眷恋。另一方面从语言文字表达方面考虑“桂花雨”也是当时桂花纷纷下落的真实写照。想到这两点,我继续思考这种情感的表达该如何传递给学生呢?本着语言文字的学习我淡化了作者乡情的感悟,只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摇花之乐,不再深挖文本。而是透过“纷纷”一词来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准确。课堂中学生把“纷纷”下落的景象理解成“雪”这是我事先想到的,我们北方的孩子最遇到“纷纷下落”的场景,首先想到的就是雪,因为雪对于他们来说最常见。故我利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先从文本中“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体会到桂花的下落有速度,再从作者身处南方常常见到下雨的生活实际来分析,作者联想到雨的生动形象与自然贴切。
二、精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向更是教学的最终结果。一节课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习得什么,我们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不宜大而泛应精且细,力争一课一得就好。故本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目标;1、认识两个生字。这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摇花乐”“桂花香”“思桂花”的语句。这里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细化到具体的语句中,避免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大而空的要求。3、品析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把思乡之情融于 “摇花之乐”“桂花之香”的表达方法。这一目标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三、简化环节。
于永正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教学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花哨的手段。简化教学环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本课围绕“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我设计了五个环节: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刚刚升入高年级,为了做好中高年段的过渡,中年级的部分教学要求仍继续巩固。2、理解“桂花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通过词语“纷纷”理解桂花雨的含义。3、体会“桂花香”。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是通过怀念故乡的桂花香来表达的,透过语言文字的品析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4、感受“思乡情”。这是文章的情感所在。5、拓展训练,仿写句子。既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升华文章“思乡”这一主题。
四、选准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准教学方法,做到行之有效。根据本课的特点,在识字教学时,我没有按着以往的教学常规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教师再检查的步骤进行。而是分步出示“杭”“箩”两个字,一个指导学生进行辨析“炕”与“坑”,另一个则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字义,并观看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桂花香这一教学环节,我只引导学生通过四个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学时,抓住“可是”一词,表示转折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反衬的写作方法。通过品析“浸”字的两次连用,感受作者对家乡桂花的情有独钟。比较“香飘十里”的两次表达的不同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秘妙。感受思乡情这一环节我只是让学生读读母亲的话,想想母亲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母亲话的含义显而易见,所以没有进行细细品析。这几个教学环节有详有略,方法也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虽然如此,但在阅读方式上要有所选择,什么环节用什么方式阅读更有效,就用什么方式读,绝不随意。阅读方式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训练,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阅读技能,但学生这种阅读技能的活动切忌教师纯技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品味最后形成能力。话又说回来,读也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种。
五、有效练笔。
选编在教材里的文章多数都是经过证明或推敲,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文章每一篇都有作者的独到之处,都有值得学生模仿借鉴的练习语言之笔。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往往都会设计各种各样的随文练笔。那么如何选择练笔的内容呢?我想这可以因文而宜,因人而宜。如本文我一开始设计了两种练笔形式。一是根据母亲“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进行仿写“这里的 再 也比不上家乡的 ”二是根据母亲这句话的含义“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进行仿写“ 还是家乡的 ”。细看这两个练笔都是句式上的模仿,表达的意思也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就会发现第二个不但简洁明了还有一些诗意。如果把学生写的话总结在一起那就是一首思乡诗,于是,课堂练笔时,我选用了它。
歌德说:“内容人人可见,涵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个秘密。”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三个主要内容——文本内容、文本价值、言语形式。内容人人可见,何必花费那多的时间来分析呢?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而这个秘密正是作者语言的独到之处,引导学生感受言语形式的秘妙,正是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我们的教学旨在通过他人成熟的而又独特的言语作品和言语形式,来指导学生的语言走向成熟。所以,我们的课堂应少一些内容的分析,多一些言语的品味。通过听、说、读、写最基本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