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到过徐斌老师的名字,但是从来没有听过他的课,非常幸运地今天读到了他一节优质课的课堂实录,真的仿佛自己就置身于他的课堂之上,聆听他的精彩课堂,感受他的教学魅力。徐斌老师讲的是一节计算课《一位数乘两位数》。
他设计的新课导入没有从生活中另外编排扣人心弦的情景,也没有设计异彩纷呈的练习形式,也没有进行太多激情洋溢的气氛渲染,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大家看,今天谁来做客了!今天大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简单的语言很快把学生带领到计算的实际训练中,给人以清新流丽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数学本身魅力的折射。
第二个环节就是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看来小朋友以前的知识学得非常扎实。大家看——大象在做什么?
孩子们通过大屏幕看到了正在搬木头的大象,问:“有几头大象在搬木头呀?每头大象搬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学生就列出了这样的算式:20+20+20,20×3,3×20等算式。
大家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后面两种方法,也就是“乘法”。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启发学生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利用学生的方法顺利导入新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自信心。
这时候老师说:“你们又该怎么去计算这个结果呢?”这时候学生们也是集思广益,各自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思路。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可以用加法直接算出来。”还有学生说:“我是从图上看出来的,从图上看每堆有10根,一共有6堆,所以一共是60根。”
还有的孩子说:“我先想“二三得六”再把那个0加上就等于60。”
这时候老师及时评价说:“这种想法有意思,那你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诀“二三得六”,那后面又添了一个0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我是这个0先不看,乘出来后,再把这个0加上去。”
老师总结说:“用这种方法想时,先不看0,也就是先算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就是60,再在6后面写0.”
接着老师出示了另外几幅图,大象的只数在逐步增加,让孩子们列出算式去计算,孩子们很快想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而且也能够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候老师让孩子们进行随机练习,打开课本78页上面的“想想做做”直接把答案写在书本上,然后边写边比较上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然后老师让学生汇报结果,大屏幕随机出示答案。这时候老师让全都做对的学生冲着老师笑一笑。这时候全班同学都展开了自己的笑脸。
这样的设计很新颖独特,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使算对的同学适时的得到鼓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接着徐老师说:“同学们,请看,猴子了也来到我们中间啦!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让学生观察有两只猴子在摘桃,每只猴子摘了14个桃,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让学生尝试进行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尝试不列竖式先说出自己的计算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徐老师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让孩子们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让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空间和充足的时间,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产生了多种算法,出现了14是2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想法。
这时候老师指着大屏幕说:“刚才有同学说4乘2等于8,指的是哪一部分呀?”
学生很快就会说:“指的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
师:哪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呀?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
生:相加。
师:是呀,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都相加,就可以算一共有桃多少个。
像这样一种算法,我们称之为——竖式计算。
这部分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充分利用主体图,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领悟了竖式算理。
徐老师讲授完乘法竖式之后,并没有直接把算法进行简化,而是引导学生继续用这种方法做题,促使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后发现“原始”的算法虽然清楚,但“不过有点繁”。通过引导让“把竖式进行简化”这一想法呼之欲出,成了全体学生的追求方向,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下面最简便的竖式写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先探索出一种竖式计算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又找到一种简便的写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虽然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更花时间,但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白了算理,学会了探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比较,这是简单的“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真实有效的课堂就应该这样简单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