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
——《詹天佑》课后心得
今天学习了课文《詹天佑》,去年讲这一课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有多少困难,可是今天却遇到了困难。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对詹天佑在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地方的凿隧道的问题,这两种节省时间的方法,他们有些人不能理解,有个学生还以为两头挖洞,会把整个山给坐塌了,还有一个学生认为在山顶上凿一个井,也会把山给弄塌,甚至有几个学生在说两头同时相对凿隧道的时候,为了能够接通,就要选定两点,一样的高度,用绳子把山绕起来,一个说从山顶过去,另一个说从山的一边过去。我听了这些方法,哭笑不得。大多数学生自然还是想到了,这是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山,不是一个小土堆。当然,这样的回答也给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我明知道这是一个难点,可是却没想到,学生竟然理解起来这么困难。还好有一个学生终于从文章中找到了要回答的方向,抓住了两个地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并且能够简单得把问题给解决了。让学生知道,要认真仔细阅读,不是凭空自己想象的。
詹天佑要解决问题,也并不是这样凭空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想的。在课堂内容要结束的时候,要问问学生还有什么困难没有。一个男生举起了手,他依然还在这个问题上有疑惑。问,在山顶上向下打井的时候,詹天又怎么知道打多深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就问,为什么他能做到那么准确呢?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那个问题一样,怎么才能将两头的隧道打通连接到一起呢?如果不能的话,那么结果会怎样?
学生都知道,如果出现了接不上头的情况,那就会使所有的工作都作废了。更不可能把工程提前两年。
问题是詹天佑怎么做到的呢?
这的确是个问题。学生们还在继续思考,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太有困难了。我就抓住机会问,这个困难能说明什么?学生忽然领悟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困难,才能体现出来詹天佑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的“杰出”。不错,学生知道了,只有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的困难,才能体现出来这个人的能力。
可是,如果问题就延伸到这里,我觉得还是不够的。问题是詹天佑是怎么把这个困难解决的。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语——“勘测”,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并且找到前文第四段中詹天佑作了很多工作,他都做了些什么。学生继续思考,詹天佑的工作做得很多,不但现场勘测,而且还要进行周密的计算,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人员,对工作不能马虎,还要精密细致。自己经常到峭壁上去测绘,恶劣的天气也要坚持野外工作,甚至遇到了问题向当地的农民请教,尤其是有一点,他又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让这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修好,不能让外国人讥笑。
这一切都水到渠成,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层。
其实有时候的课堂上,是无法预料的,有些问题,看似讲透彻了,但是学生并不一定理解,有些问题看似之前设计得很好,自己虽然也让学生对文章的第四段进行了分析和理解,可是,这一段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对工作的一种态度,更多的是他这样做的背后的那股爱国的热情,还有为后面解决开凿隧洞做了工作上的准备,这一段的放在前面,就是一个很好的铺垫。有时候,我们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一下,当问题反过来思考的时候,会有另一种新的发现。就好像詹天佑凿隧道一样,两头同时思考,如何能够接通,这才是真正打通了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