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伴我们成长
-----5.4班的阅读史
暑假的阅读活动还未落下帷幕,我们又迎来新学期。打开课本,真的欣喜------开学伊始,第一单元的专题竟是“我爱读书”!《窃读记》中的小女孩为了读书,千方百计的躲开老板,忍饥挨饿,在书店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在快乐与惧怕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故事的孩子。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走遍天下书为侣,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孩子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书是你的良师益友,是你飞向理想的翅膀,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小舟,是人类精神的营养品,是医治愚昧的良药,是一碗心灵鸡汤......这些小书虫们还真不简单,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啊。
同教研组的老师在我们班上公开课后都有这样的感觉:师生间可以达到思想上的默契,彼此由文本可以引起共鸣,可以逐步走向更深的思考与感悟,孩子们会产生一个又一个的思想火花,给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课堂上妙语连珠,引经据典。我常常慨叹“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不敢轻易对孩子的观点下结论,只感觉“后生可畏”,锐气逼人,为课堂上的精彩纷呈而欣慰。
我们四班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在书中找到乐趣,在阅读中收获智慧的呢?
一、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了兴趣才能养成习惯。玩是孩子的天性,动画片、玩具的诱惑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远远大于书对他们的吸引。虽说低幼版的课外读物都有注音,但成篇的汉字拼读下来,故事的趣味也所剩无几了。所以我先请家长读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到学校复述故事。读书,先从“听书”开始。学校里,我采用猜谜语,念儿歌、背古诗的形式,来和孩子们“念书”,巩固识字,练好读书的本领。我还让孩子们把幼儿园的读物拿来分享。那些画册内容浅显,构图优美,色彩柔和,字体较大而且没有注音,让孩子们扔开拼音的“拐杖”,像婴儿学步一样跌跌撞撞的读着前进, “温故而知新”,感受着识字的成就,享受着读书的乐趣,也许还有幼儿园美好的回忆。
我们学校也很重视阅读活动,每年都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在二年级时,我们参加了书签制作比赛。经过我的指导和推荐,我们班学生制作的书签分别获得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还有的孩子被评为“读书之星”,班级也被评为“书香集体”,小小的荣誉大大激发孩子们和家长对阅读的重视和兴趣,班级阅读氛围浓厚。之后,我还指导孩子们做读书小报,把好的词语段落摘抄下来,用好看的花边图案点缀,贴在展示栏让大家一起欣赏。在三四年级时,设计了读书卡,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还开展了“美文推荐”,全班共读一本红色书籍等活动。上学期开通班级博客,更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这学期的“读书实践活动”,因为和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成果令人惊喜:有积累读书名言的,找到古今中外的名人读书故事的,列出书目推荐好书的,有读书感悟,还有读书小报,访谈录……
总之,为了使孩子们生活与阅读密切相关,我没少变花样来激发、保持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让自己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二、师长积极参与,相伴阅读活动中。
在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中,我都亲力亲为,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其中。做过卡通书签,画过读书小报,为孩子们推荐美文,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还能得到自己学生的夸奖,很有成就感。这个暑假,我们班的必读书目是《三国演义》,作业是写写自己最喜欢的三国人物。这部名著,每个孩子都接触过,但真正读完的没几个,真正在读中有思考,有感悟的就更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兴趣到习惯,从习惯到思考再到收获,是需要一步步夯实,一点点提高阅读要求的。我也在假期重新品读了《三国》,并且随着电视热播欣赏影视作品《三国》,对比人物形象,感受着名著的魅力。假期,我在博客上发表了《谈古论今-----读〈三国〉有感》,为学生的读写做榜样,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我不仅自己参与孩子们的阅读活动,还动员家长们的都来支持参与,营造阅读氛围。那一篇篇亲子阅读反馈沁人心脾,书香浓浓,亲情融融。这个假期,我就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谈论喜欢的三国人物,有“顾问”在身边,孩子们对大部头的名著就不怵头了,相信本次读书活动又会涌现不少佳作。
三、善于抓住写的契机,予以方法指导。
读与写只有有效结合才能互相促进,不断内化,套一句名言就是:“读而不写则殆,写而不读则罔”。孩子们不善于写,畏惧写作,是因为“写话”是件很严肃庄重的事情,得想好再写,得字斟句酌,布局谋篇……不如“说话”随意轻松,谈笑风生,还有时候孩子们不注意积累生活体验,让很多好素材“擦肩而过”。那么,在随意的氛围中,在丰富的体验下是否会有所改变?课堂上,我常常创设写话情境,也刻意发掘练笔的话题。这学期我们班换了好几个任课老师,还转来几个新同学,趁着新鲜劲,我布置了日记:写人物《我的新X X》,大家兴致盎然,笔下的新老师和新同学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深刻。语文综合活动时,我们开展了“采访身边读书人”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地问,我和好几个被采访的同学有问必答,直到提问者满意为止。虽然形式不算规范完美,但过程还是高潮迭起,笑声不断,收获颇多。很多“记者”问“韩老师”-----小时候爱读什么书?哪些书留下深刻的印象?讲一讲读书的故事,现在爱读哪类书籍?读书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这些问题让我回忆起美好的童年时代,回忆起曾视为珍宝的画片,小人书,回忆起童年看过的神话故事和电影,回忆起家门口小书店里那些让我眼羡的书,回忆起自己当图书管理员的光荣……孩子们听着,问着,我知道他们也在思考着,收获着。在习作课上,孩子们在静静地“讲着”他们自己的读书故事和读书感悟……
进入高年级,我们的课程更深了,课业负担比中年级要重了,但我相信我们的阅读习惯不会改变,我们会“将读书进行到底”,我们会品味、感受书中的喜怒哀乐,感受文字世界的悲欢离合,我们也会常读常新,让书成为我们人生的伴侣和挚友,让书成为我们精神的家园和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