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对比中的精彩世界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比较长,接近一千五百字。
熟读课文是很重要的,做好提前预习是必要的。因为里面有很多今天的学生不理解的历史问题,比如:东直门、城角、胡同、五七干校、寄养、半工半读、学运等等,这些都是文章开头交代背景部分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距离学生时代久远,或者有具体的历史背景,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因此,上课前或者课堂前半部分必须要解决掉这些问题。
读通课文扫清障碍,可以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进行集中解决。以“谁有不理解的词句”来进行。
然后再说到导入部分。导入可以通过大家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印象谈起,看看大家是否熟悉这个城市。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来咨询,让他们介绍今天的北京。然后追问有没有说点历史方面的,进而引到“胡同”这一概念。让学生进行理解,谈自己去过的胡同的感受。
今天的胡同和过去的胡同有什么不同呢?比如,王府井胡同就是一条商业大街。所以把全文的核心词语提升出来——老北京、小胡同——一老一小。这里说的不是今天的北京胡同,而是“老”北京的胡同,这里要说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
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胡同呢?这里面有什么?
——这是这节课要捕捉的核心问题。
分步骤来学习课文:
写了几条胡同?每条胡同里都有什么?(将课后练习一容纳其中)
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自主学习,根据每段话提炼出来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文字谈自己的理解。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的进行补充完善。
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把握提升,结合课文阅读提示中有“胡同里有百姓生活,有人间亲情,有民俗文化”这样的方向,从而完成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小”胡同不“小”,胡同里深藏着的不仅仅是自己小时候的那些记忆,将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提升。这也是本单元教学提示的主题所在。(此处可以进行板书提炼,点明主旨和写作技巧,缘情写景。)
接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表达作者对这些小胡同的情感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仅是对往事的怀念,还有对文化的追思,对今天历史变迁中文化保护意识的唤醒。(融入课后练习二、三。练习二是一个难点,需要做好“仲夏夜之梦”的准确和深度理解工作。)
带着这样的情感指导朗读。
先自己斟酌练习,然后读给同桌听,老师巡视指导。
展示朗读,全班指导。这一过程很关键,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尤其是中间重点描写的“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5——8自然段),这一段老师和学生要完全放开去读,老师可以范读。比如:
例1: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吱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指导:抓住“最动人心弦”这个词,读出来“吱啦”这一声的韵味。
例2: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儿吃吧”。
指导:抓住叫卖声的特点“徐缓、拖尾,中间有段间歇”指导“硬面——饽饽”;抓住行乞者的“拉长音加颤音”来指导他们的语言朗读。
例3: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
指导:这一句可以唱出来。(前半句出自《武家坡》,讲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豫剧叫《大登殿》,原句:一马离了西凉界;后半句出自《苏三起解》或《女起解》,又名《玉堂春》。)
此外,指导第四段朗读时要把握情感的变化。这一段也可以作为一个小重点进行指导。
提示:这样指导的目的在于讲朗读还原到生活场景之中,给人以真实感,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语文朗读更真实,更生动。讲作者的情感与朗读技巧互相渗透指导,会传递出来最佳效果,进而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之美(单元提示的主题)。这里应该是整堂课的大高潮部分。
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熟读的基础上,这是关键。
至此,时间应该差不多了,最好在这里结束。显得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前面或者下课结尾处穿插进来本文的写作技巧:没有单纯的抒情,而是通过生动的场景还原和直接描绘,加上叙述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有详有略。
最重要的是本课的学习方法,通过小景物聚焦情感,容纳大情怀,展现大主题——以小见大的表达思路。这可以作为结束语,点明本课思路和中心。
我个人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有些在环节设置中已经说明了,这里说一下总的理念。
本文是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为略读课文,用时一个课时。所以,对文本的语言文字以及讲解内容不必更多的指导。所以本课采用了自主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理解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只做引导和点播作用。
然后进行朗读指导,突出读的重点,不将时髦流行的“读写结合”联系起来,或者称之为容纳进去,理由是,其一,这是一篇自学课文,略读,不必要有这样的教学要求;其二,一节课突出一个训练重点,而不是一味的要容纳各种训练点,最后华而不实造成只流于表面,不能深入而扎实的达到教学目的。
语文课不讲究花架子,这节课可以完全不用课件,或者只出示一下老胡同的照片即可,还原历史场景,一张就行,全课设计不纳入大量的音画效果,只在重点指导5—8段朗读的时候插入一段音乐即可。课件只用两张,一个是课题,一个是老北京的小胡同照片。中间插入音乐。可操作性强,便于课堂放开与学生深度交流。尤其作为这样一篇略读课文,更要这样对待了。
这两点是我的课堂理念,语文课还原天然本色,现代教学手段起画龙点睛作用,二者取其所长,互相映衬,展现老师课堂基本功——只有自信的人才敢于评一张口和一双手来使课堂变得淳朴而有炉火纯青,精彩而又不着痕迹。
附:教材版本、单元提示、课文及课后练习
北京课改实验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选文4篇:1春(朱自清)、2听潮(鲁彦)、3春风(林斤澜)、4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
单元提示
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透过景物的描写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或写时令特色,或描写山川风貌,或状社区街景,均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而作者无论是寓情于景,还是缘情写景,都是描绘自然美中揭示社会美,创造艺术美。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导读
北京的“胡同”是怎样的?胡同里有百姓生活,有人间亲情,有民俗文化。作者以怀念北京的小胡同为情感线索,描绘了北京小胡同的风物人情。你不妨到北京的胡同里走一走,看一看,现在的北京胡同给你什么感受?
---------------------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是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从五七干校回北京。读完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三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门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90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十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初我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1910-1927)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锯盆锯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吱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黏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儿吃吧”。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秋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 。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在美洲新大陆就见不到。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40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80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探究和练习
一、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如何理解第三段的“仲夏夜之梦”?
三、课文中作者还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和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