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小处着眼 见微知著——河南省第七次优质课评比听课收获作文

2020-03-12 
小处着眼见微知著 ——河南省第七次优质课评比听课收获优质课,顾名思义,就是高质量的课堂,语文优质课,应该给
 

小处着眼   见微知著

 

——河南省第七次优质课评比听课收获

优质课,顾名思义,就是高质量的课堂,语文优质课,应该给人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心灵的畅游。

一、没有多余的环节

我们每一次看到有公开可比赛的时候,因为不是自己的学生,害怕学生面对那么大场面的时候紧张,所以老师就会去和学生有几句话的沟通,这种沟通是必要的,不少人会和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或者是唱歌,或者是听音乐,或者是做游戏等等,但是我却看到了一个更好的方式,那就是不但做到了前面的这些,而且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了一个暗示。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郭玲丽老师前面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不但想象出来了优美的意境,而且暗示了这是心灵的沟通,也是为《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课前的沟通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环节,但是能够用这样的方式一举两得,不是单纯的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这算是一个精彩之处。何况在实施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呢?

二、抓住关键词,一发动全身

郭玲丽老师的课堂还有一个可取之处,那就是善于抓住里面的关键的词语。伯牙和子期是知音,但是这篇文章最关键的一个前提,那就是一个“善鼓”,一个“善听”。所以后面的故事才能层层推进,这也是理解他们之间心灵相通,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的真正原因。也正是这两个词语,是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关键,也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最好诠释。善于抓住课文的核心关键词,可以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也是一种很好的切入点。

三、细微之处见真功

往往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那么简短的几个词语,就是在平时的考试或者训练中也是简单的把问答题回答成几个词语。这样的回答是很让人不喜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对话交流中对学生说话的完整性进行训练,这也是语文四个基本要素中“说”的技能训练。这一点在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邵亚南老师的课堂上十分注重这一点,在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求孩子回答问题要完整,要用句子来回答问题。一个善于发现和留心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应该十分注重细微之处的。

四、扎实的基本功是一个老师必备的要素

在优质课中的老师,都是要求老师的综合素质的,一节优秀的课堂,必然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带给我们的。所以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的享受。濮阳油田一小的候长缨老师的朗诵是那么的动情,鹤壁市桃源小学的陈敏老师激情满怀,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小学的陈东东老师的评书讲课,濮阳子路小学的张丽红老师浑厚圆润的音质都充分体现出来了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能力,他们的语言声情并茂,余音绕梁,堪称精彩。他们个人的素质是我们每一个语老师都应该追求的。

五、美文当以情动人

语文课怎么讲?这个问题多少人都在问,其实我们每一次看到的比赛中,绝大多数的文章在选择上都是很精彩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又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多都是感人的文章。他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美,更是一种情感的美。这次优质课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阮树琴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一课,将一首大家都会背诵的四句唐诗讲得那么深刻,那么感人的,在这样的场合还是很少见的。能够把长课文讲短容易,但是把短课文讲长不容易,而要把短课文讲长又讲好更不容易。这样一首诗歌,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体验到离别时的留恋很容易,但是要让人能感受到并且有一种想要流泪的很不容易。但是,老师做到了。在课堂的后面,介绍了诗歌创作后的空白填充,此地一送,今生永别的那种伤心、孤独与寂寞,营造了一种浓烈的氛围,使人心酸而无限动情动容。情感是整个课堂的线索,很多人都能够抓住,但是能够这样把课堂真正达到这样的心灵深处,给我们一个小小的触摸,令人心头一颤的,的确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习的精彩之处。

六、语文是文字的世界

语文课就应该去体验文字的魅力。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的回归,抛弃了课程改革初期的那种眼花缭乱的电脑课件,这种回归是我们在迷茫之后的回归,是重新认识语文的结果。语文的回归应该更加注重文字的艺术魅力。作为表达情感的文字,我们如何从中感悟到作者的那种种情感,并且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文字的力量,这种回归在本次的课堂上都普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的朗读和文字的分析,都是那么的深刻,让学生真正将目光关注到了书本上,而不是大屏幕上。商丘实验小学的李丹老师在学生的目光有所转移的时候,一再的给学生知道,应该关注文本文字和插图,这实际就是在教给学生怎么去读书。

七、朗读就可以把文章学透

文章不是靠讲的,濮阳市子路小学的张丽红老师用《有的人》一课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她通过对诗歌整体的感悟、前后对比、内容对应等多种朗读指导,将诗歌的内容进行转换朗读,并且把学生的整体感知、自由朗诵、老师指导、练习巩固、个别展示、整体进步这个过程体现的扎实有力,老师的点拨犹如点睛之笔,恰到好处,而且老师的范读更是精彩,这种不露痕迹的用朗读的方式将一首诗分析的透彻,令人钦佩。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琅琅书声中,把一首诗歌从形式到内容完全精彩的呈现出来,算得上是重心突出,浑然一体。而且作为以读代讲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有了共识,并且都运用了。

八、更多的关注学生

一节课的好坏,我认为完全可以用这两个标准来评价,一个是学生学的快乐么,一个是教学目标达到了么。教学目标不是我们的任务,任务有时候看似完成了,实际只是在部分人身上完成了,目标则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收获,这两个标准是统一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他们参与了,不是张口说话了,更多的是在思考,在收获。每一个老师都在关注学生,他们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不少人能够不失时机地给学生鼓励和表扬,他们的语言中处处都是一个老师的关爱和用心。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的课堂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育也同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关注课堂,我们更多的不应该是关注流程,而是细节,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将自己最大的满意放在细节上,有时候一个细节都可以将一节课的灵魂点燃。我是一个对这方面研究不多的人,但是能够把老师们身上的闪光点拿过来,作为自己的一个榜样,以求学习进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