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不知道”也得“100分”?作文

2020-03-11 
前段时间,因一位朋友的推荐,我在新浪读书网阅读了一本由日本岛田洋七撰写的童年生活回忆自传体小说,名叫《佐

             前段时间,因一位朋友的推荐,我在新浪读书网阅读了一本由日本岛田洋七撰写的童年生活回忆自传体小说,名叫《佐贺的超级阿嬷》。书中讲述了作者随阿嬷(也就是他的外婆),在一起度过的艰苦的八年童年时光,一个个小故事有趣而又富有哲理,让人明白:幸福不是金钱左右的,而是取决于你的心态;真正的教育应关注的是孩子的什么......    其中有几篇教育故事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启发和思考,现择录其中的一段与大家共享。
             我小学时的国语成绩曾拿过一次第一,参加母亲节作文比赛也得了奖。那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的母亲在广岛工作,因此,我和外婆一起生活。我和母亲一年只相见一次,是在暑假时。我寒假和春假时虽然也想见母亲,但是外婆说火车只在暑假开。我去朋友家玩时,都会觉得有母亲在身边多好啊。    前几天,我想见母亲,就一个人去看火车跑的铁路,我明白,这条铁路一直通到母亲所在的广岛。我想念母亲,母亲一定也在想念我。我的思念和母亲的思念,在佐贺和广岛之间相遇。    和母亲相见的日子,能不能快点来呢?      对我来说,整个暑假都是母亲节。    连我自己都觉得写得真好。    得奖虽然好,但是母亲节后一个月,父亲节①就到了。这次的作文题目是“父亲节”。我对父亲毫无记忆。    我问:“阿嬷,你知道我爸爸的事情吗?”    外婆还是平常的口气,叫年幼的我在稿纸上写满“不知道”交上去。    发回来的作文成绩———    一百分!    因为两次作文都拿满分的缘故,我的国语成绩得到第一。    
       我曾将这个故事讲给正上四年级的女儿听,她瞪大眼睛说:“不可能!”是的,每一位中国学生可能都会有同样的惊讶。但是,这位自幼失去父亲,从未见过父亲的日本孩子,确实这么写了,他的那位国语老师也确实这么评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这故事后隐藏的是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么?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发生在昨天得一件小事。      昨天下午放学后,女儿由于午饭吃得较少,便到校门口的糕点店里买蛋糕。      回来后一脸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现在心里特别高兴!”   “能说说理由吗?”我不解地问。   “刚才去买蛋糕的时候,我给了阿姨5元钱,本来该找3元钱,结果她找回了4元。我便把多找的一元钱还给了她。”   “阿姨说什么?”   “谢谢你。”   “真是个好孩子。”望着女儿美滋滋的样子,我由衷地称赞了她。     过了一会儿,她略有所思地问道:“妈妈,以前我在优秀作文选刊上看到过好几篇作文写这样的事情,但是他们在还钱之前,都有好长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而且是两种矛盾的心理。但是我刚才好像什么都没想,就把钱还了。”   “可能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做了一些加工,这样显得更生动。”我解释说。   “为了生动,就可以把原本没有的编上去吗?”女儿不满的说,“如果我把这件事写成一篇日记,我们老师会不会也要求我写上当时的心理活动呢?”     听了女儿的话,我无言以对。面对孩子,我们不得不思考,那就是“诚实”和“作业”到底哪个更重要?    在“教育在线”新教育网站,曾拜读过朱永新博士的“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这篇文章,文中提到“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如果大家都认同朱博士的这一观点的话,那么我们在判断前面遇到的问题时就有了一个可参考的依据,那就是“诚实”远比交一份优秀的作业,写一篇生动的文章重要的多。这个道理看似人人都懂,但这个“懂”大多是落在几声感慨之中,因为以分数论成败,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无奈。     很佩服日本的那位国语教师,因为他真正把尊重学生这一理念做到了极致,他真正地理解了教育的精髓之所在。     亲爱的朋友们,不知你看了这篇随笔后有何感想?是否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正确处理学生存在类似故事中的“不知道”现象?                  教育的细枝末节之中都应包含着:诚实、善良和宽容 。这是你我努力的方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