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悟情 写中抒情
——《翻越大雪山》教后感
河南省虞城县实验小学 何瑞香
《翻越大雪山》讲述的是长征途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坚忍不拔的精神。
一遍遍读着文章,翻越大雪山的“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一段段地读,一点点地悟,红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学生在圈点勾画中思考、交流。“一路上,先头班用刺刀挖成一个个脚窝,小心地前进……”面对困难,红军战士想办法,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浓浓的战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要是有谁摔下去了,周围的人就立刻把木棍伸过去,把绑腿撂下去,帮助战友爬上来……”
为了更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环境描写成为文章的一大亮点,它散落在文中各处。读、思、议、读。“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是狂风暴雨……”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化莫测,环境多么恶劣!“雪山的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摔下雪壁。”地形是如此险峻!“能走过去吗?”深深的担忧油然而生。红军战士怕了吗?不怕!“为了跟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多么强大的决心!“人心齐,泰山移!”有决心,有毅力,不怕苦,不怕难,“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有困难,不退缩;有困难,齐向前。崇敬之情在我的心中蔓延!
真挚的战友情感染着每一个人!特别是文中指导员和两位战士过雪山的描写:“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一“脱”一“披”的关爱,“背、带、爬”中的责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指导员又会遭遇怎样的困难?他们如何翻越雪山?在“留白”处进行“补白”,尝试运用环境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进行细致刻画。无处
附学生练笔:
李星宇:风在雪山间狂暴地奔驰着,肆无忌惮的寒风包裹着冰屑,挟带着雪末,逼得你躲藏。指导员那单薄的身躯在狂风中颤颤巍巍,他吃力地背着受伤的战士,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一个趔趄,他脚下猛地一滑,一条腿重重地跪在地上。他咬着牙,拼尽气力站起来。那本已寒冷的身躯已经冻得没有了知觉,他看看趴在肩头的战士,看看前方漫长的路,深深地吸了口气,拉着另一个小战士的手继续上路。狂风并没有因为他们而停止呼啸,反而变本加厉,似乎要把他们卷下去。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他们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指导员,我来背吧!”看着有些支撑不了的指导员,小战士心疼地说。“不用了……咱们一起走!”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他们终于爬到了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