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向余映潮老师学习什么?作文

2020-03-10 
余映潮老师给我的启示之一几十年的持之以恒,坚持做一件事,坚持做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留心搜集课堂教学资源
 

余映潮老师给我的启示

之一

几十年的持之以恒,坚持做一件事,坚持做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留心搜集课堂教学资源,制作学习资料卡片,最终带来了他晚年的丰硕成果。他能够坚持并高效的写出那么多的文字,出版那么多有影响的专著,这就说明了,一个人只要坚持去苦干,并且勤奋,时间久了,熟能生巧,也就找到了一条很便捷的通道。

之二

从余老师的每一次开口发言的一个细节,我看到,他总是随手拿着一个录音笔。这是他的法宝之一。自己说过的话,都是自己的思考,之后整理出来,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习惯,也是一个让自己更好发展的自我观照。录音笔不单单是记录自己的发言,长此以往,可以让自己在整理过程中,形成很好的表达习惯,语言干净,条理清晰,没有啰嗦的话,没有口头禅。因为在整理过程中,自己会发现很多自己表达的问题,所以,每一次都可以不断的去纠正自己语言表达的问题。

之三

每个人的成长,要完成自我的突破,都要经历几个阶段。“彷徨和迷茫——奋斗和努力——开悟和前行”。这也对应着王国维的成大事者三境界。

之四

余老师是一个高明的“大盗”。他每年听课200多节,每一次都是通过别人的设计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上这节课。有了大量的参照,他也就找到了更多的切入点和思考。于是,在别人智慧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这样,时间久了,他也就有了那么多与众不同的设计方案。我们应该懂得,不断的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提升,最终就是我们自己独特的设计。

之五

专业杂志的阅读和研究,代表的是教育教学思想的潮流,代表的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种碰撞和引领。杂志,是专业性的学习。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这一点。余老师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做了一个很大的工作,那就是归类整理,并且长期的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形成了一个内容庞大的教学资源。所以,他的备课,就是在占有这样多的资源前提下,完成了一次次的整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之六

坚持三年写自己的教学反思,并且选择一个切入点,这是很多老师都能做到的。但是,很多人的反思都是面面俱到,而余老师的做法则让我们的做法可以更进一步。那就是,坚持写自己的教学弱点的分析。我们需要自己教学亮点的肯定和引领。但是,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和修正。一次减少一个弱点,那么,我们就在逐渐走向完善。这些,对于自己的成长来讲,肯定是最有价值的。亮点、优势依然要发扬,而弱点在逐渐减少,那么,我们的成长也就自然变得快速了。我们总是通过别人的评议分散的发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弱点,而没有进行长期的坚持观察和记录,并且没有归类的否定,也没有找寻更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很多问题,依然会重复出现。

之七

在教室里给学生开展小讲座。把自己感兴趣、对学生有帮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梳理成小专题,这就是研究。时间久了,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每一次的整理,都能够让我们自己和学生一道完成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做法的更深刻性认识。

之八

老师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一节课上不少时间都在记录,这种记录最常见的就是老师提供的资料和知识。日积月累,学生也就有了很多丰富的知识性的东西。课堂动笔,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习惯,及时的把应该写下来的东西记录到笔记本或者课本上,对以后的学习和复习是大有裨益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是一次两次的运用,必须是长期的习惯养成才能真正见效的,否则,记忆规律会告诉我们,我们的记忆是有遗忘的,记笔记就是为了避免这种遗忘而采取的一种提醒。

之九

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所以,紧紧围绕语言学习下足功夫,这是永远不能偏离的重点。所以,余老师的课堂总是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表面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去理解艺术的巧妙。将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用分析、解析、赏析、评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的挖掘,体会文本语言的高妙。

之十

余老师总是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学会利用文本,最大价值的挖掘文本的价值。这一点,他几乎不涉及文本的内容。这一点非常值得提倡。我们见多了只在文本内容上打转的课堂,总是在最浅层面上来回游弋,根本深入不到文本的内在深处。而余老师则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让学生能够看到文字表面背后的骨架。这就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也就是,在语文学习方面,内容是学生基本可以自学就能掌握的,但是形式却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在不少场合都看到过这样的课堂:老师用了大部分时间处理完内容的学习,剩下一点时间,顺便点出来几个写作的技巧,最多再让学生不疼不痒的进行一下泛泛的练笔,根本看不到这篇文章的结构骨架,教学就匆匆结束了。而余老师则紧紧抓住了形式这一重点,基本上是以形式——写作技巧和手法等——带动内容的学习,这就是他所提倡的赏析语言。

当然,这一点并不是最后的层次。对于一篇文章而言,从内容来讲,就是写了什么;从形式来讲,就是怎么写的。余老师的课堂设计和实践总是围绕着第二个方面——也就是形式来解读文本。但是还应该有第三个层次:为什么这样写?作文者,定然有他的初衷、态度和情感,也有他的目的和文章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这一点,几乎是在教学实践中很难见到的。也就是说,只有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的最深层含义。就如同我们做老师的一样,要知道自己教的是什么,怎么教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教,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里面还有更高的理论素养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第一个层面是感性的认识,第二个层面是理性的分析。对“为什么要这样”的问题理解,真正达到的效果是对文本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这一点,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几乎是看不到的。

之十一

余老师的课堂容量很大,也有高度,或者称之为深度。容量大体现在他总是给学生很多信息,无论是知识,还是课外的延伸积累,都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厚。而深度,则体现在他对文本的解读上。我特别欣赏余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选择一个切入点,发散式的从各个角度来进行赏析文本。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个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功底体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被老师的课堂所吸引,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一不留神,老师所讲的内容就会跑掉。尤其是这样大容量的课堂,老师一直在强调一个习惯——拿起笔来,记录!所以,课堂上,学生基本没有喘息的时间,他们不是在思考问题,就是在迅速的做着老师要求的笔记。或者是一边思考一边做笔记。这样的课堂节奏,是很快的。当然,也是紧张的。

之十二

余老师的教学创意中,对于小练笔的设计,是很巧妙的。尤其是引用课堂上学习、积累的内容写一个“微型演讲稿”。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写出来,要有创意,有诗意,还要文辞优雅。余老师一向在有难度的时候,给学生以范文引领。这样也就让学生有了方向。这样的学以致用,就是语文课上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之十三

课堂上老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余老师的课堂上,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挺身而出,给学生以师范。老师在课堂上的价值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张口时就张口。因为学生不会,所以就需要老师来教。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但是,老师不能仅仅自己陶醉在文本的意境之中,而一味的赞叹,美啊,美啊,学生则始终游离在文本之外,这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教学。

之十四

余老师给我最大启发的是小专题研究。任何一个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思考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方向。按照“实践——问题——收集——分类——提炼——发现规律”的研究步骤,可以完成一个个很有价值的小专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但让自己对问题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同时,也给了我们一种做学问的方向。做教育研究,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也没有那么神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任何一个细小的灵感,都可以成为一种研究的角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不能懒惰。

之十五

余老师的课堂就是在大量的文本研究中,通过积累、观察、思考、研究,找到了文章创作的规律,他把文章的“套路”研究透了,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篇文章的骨架,就像是盖房子用的设计图,而且很清晰,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行模仿创造。这解决了很大程度上的空洞的理论教学。老师依托文本,不只是在学习一篇课文,而是扎扎实实的在教学生学习语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训练,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训练。内容往往是大家都容易看懂的,而形式则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隐形的东西被挖掘出来了,也就让人明白了,这样的文章是怎样被写出来的。

之十六

余老师是一个有心人,他能够持之以恒的去关注一个问题,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信息,这源于他不断的思考,深入的探究。如果我们没有他那样充足的时间去做学术研究,那么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跟踪研究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因为身份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他的方式,但是他给我们的启示,是一种对教学研究的态度,而不是让我们和他一样做同一个内容。关键在于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坚持,选择自己的切入点和关注的内容,立足自己的实际需要,那么我们就不是邯郸学步,真正做到了我们自己。同时,我们也要提醒自己,切不可小心翼翼的模仿他人,让他人的灵魂附体,最后迷失了我们自己——无论这个人是谁,都不可能是我们自己。

之十七

余老师信奉的是勤奋成就一个人的信条。他几十年坚持把自己的事业做小,但是这种坚持并不是简单的只做那么一点,而是不断的在新、精上下工夫,不断的去钻研,几十年的学术专攻,终于让他成了气候。这一点,是建立在他坚持认为要取得质的提升,必然要有量的积累为前提的基础上的。他不断的给自己明确目标和任务,对自己进行加压训练,这是很多中青年教师都不可能有的精神动力。这正应了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当益壮精神。

之十八

余老师面对一节课的教学,并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一种创新设计,而是自己还要对同一篇文章进行同课异构,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思路。这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更是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体现。做学问,就应该朝着一个方向,做精深的研究,这才是教师应该有的精神。

之十九

余老师讲了一个案例,他和其他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到北京参加一个关于全国著名作家经典作品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且不说其他老师以各种形式败北而归,只说他为了上好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竟然阅读了上百万字的资料,阅读了曹文轩所有的小说和学术著作。这节课不但征服了所有的老师,也征服了曹文轩先生。他的成功是必然的,试问谁能做到为了一节课下如此大的功夫?备课,不是只围绕一篇文章而教,每一节成功的课堂背后,都是超过这四十分钟课堂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辛苦换来的。而这些,一般情况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的——除非他自己告诉我们。我也曾经为一节课下过许多功夫,也曾做出巨大的备课功夫,但是,和余老师这样的精神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还有一个例字,就是他在一次活动中被救场做一次发言,精彩的亮相,让省教研员惊叹,问其原因,他说,在背后已经默默关注了对方十年了。他保留了十年来所有关于上课者的文章和相关资料。如果没有这个机会,谁知道这十年的存在?如果没有这十年,谁知道他的存在?

之二十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不是随便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亦如戏文的唱腔,怎样呈现是有着极严格的要求的。技巧当然是表面的,技巧必然应该以传递内在的情感为核心,所以,这就要求必须准确,没有规范的指导,就不会有艺术的精彩呈现。这种规范,有时候会被人称为死板,但是,这就是标准,没有了标准,也就失去了欣赏的尺度。戏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吐唱,都有无限的品味,耐人回味,无穷无尽,教学应该亦然。

之二十一

一个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余老师讲到,把所有的思考、资料、评语以及研究所得,都要用文字记录,都要归类保存,天长日久,积累下来就是无尽的资源。这就是他走向成功的方法,毋宁说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更是他坚持不懈、大器晚成的秘诀。尤其是在他做过的无数小专题研究,这种方法是他的经验之谈,一个想走向成功的人,必然做事情要有条理。做学问如同开商店,各类商品都是有自己的摆放区域的,我们应该像余老师那样,善于把自己平日里所有的文字和思考所得都建立一个仓库,这个仓库要有,也许许多年里面都不摆放任何内容,但这是一个习惯,研究就应该有这一块的内容。只是目前还没有顾得上而已。

之二十二

我们看到余老师书房的照片,不是惊叹他拥有多少的藏书,而是看到他如何做学问的。他的书房墙壁上、书柜上,到处贴满的是层层叠叠的纸条、纸片,这些东西都是他头脑里智慧的灵光的投射,被他捕捉到了。也许别人看上去会很乱,而在他的头脑里,绝对是清晰的,哪一个纸片上写什么,是很清楚明了的。四面的墙壁上,只有这些并不整齐的各类小纸条,但是,恰恰是这些纸条和上面的内容,让它们成为了一个房间里最壮丽的风景,对于一面墙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美的装饰和涂料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