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从心到心的写作与教学作文

2020-03-08 
从心到心的写作与教学 管建刚老师是一位一线教师,却在平凡而又平常的日子里,不断地用心观察,深入思考与研究

从心到心的写作与教学

 

管建刚老师是一位一线教师,却在平凡而又平常的日子里,不断地用心观察,深入思考与研究,使得他的作文教学被全国的教师专家认可,使得一本接一本的作文教学书在他的笔下诞生。如今眼前的这本《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又在轻轻地叩击着我的心扉,擦拭着我的眼睛,时不时地让我联系到我们的“三阶作文”,联系到自己的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源于内在需求]

A老师说,写作的第一能力是“写作兴趣”!而兴趣来自需要。因此只要想方设法的满足孩子小小的内心需要,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内在的主动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对于小孩子的写话与写作来说,努力后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那种满足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体验,而被刊登,被宣传,以及赚得小小的稿费体验,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师的文心技巧——“发表意识”“读者意识”正符合此需求层次。我们学校对指导学生发表习作的教师予以奖励,鼓励各班发表(班级作文集锦,班级作文周报、校讯通博客圈内发表评议、积极向各大报刊杂志社投稿等)、走廊里的小作家专刊、图书室的作文墙、教科室橱窗里的优秀作文展放,以及小作家报告团等等举措,同样是为了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啊。

如果说,这些的操作有些繁琐的话,那么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每节课前表扬1-2个孩子所写内容的优点,却是简单可行的。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表扬他观察的视野独特,语言精炼准确,形式与众不同;对于潜能生,我们可以表扬他某句话写得生动,某个词用得巧,甚至字数多了,文面整洁多了等等。总而言之,每节课前都想方设法的表扬。这样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写的文章被老师评阅而充满了期待,这也同样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体验,同样是一种写作兴趣的激发。

B老师说,不解决“写什么”,永远无法解决“怎么写”,至少,永远无法解决学生内心深处主动的、想要的“怎么写”。这一观点同样与写作兴趣相吻合。它告诉我们,作文教学首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而不是教师作为成人的、强势群体的一种想当然,比如作前指导,“从材料选择到内容安排,从作文提纲到文字修饰,从详写到略写,从开头到结尾,不厌其烦,面面俱到”老师质疑这样的“课前指导”:“你是否确定,你的帮助是科学的,有效的,学生所需要的?”我现在的学生家长A总是刻意的让孩子观察,原本是好事,但是每次观察完,一定都要求孩子写话。结果是,只要家长A让孩子观察,孩子心里就有警觉。这种根本不顾及孩子愿望、情感的写话,又怎能激发孩子情趣?后来,我建议家长,继续多带着孩子观察事物,谈论事物,但每次写话的时候,不要强迫所写的内容,我们的角色应该是帮助他,提示他,该询问他,引导孩子对一天或几天来发生的事情进行梳理,让孩子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既教会孩子观察,激发了孩子情趣,也引导了孩子发现,从而由情趣产生观察的习惯,引发内在的思考与发现。这样不是很好?

对于“讲评”重于“指导”,我的理解是,不是不“指导”,只是不能或尽可能的要减少这种课前繁琐细致,及其约束孩子思维、束缚孩子情感的指导,甚至重复性的正确废话“指导”。结合我校的“三阶作文”——低年级重在词语积累的指导,通过童话作文来丰富孩子的话语权;中年级重在情境设计中细节观察的指导,而高年级则重在个性作文的独我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指导对孩子的写作来说是丰富,是积累,是运用,是启迪。

也还记得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曾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小组合作办关于汉字的手抄报、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网络语言能不能成为书面语言的辩论赛、书法赛(包括硬笔软笔、艺术字)、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事后,要求孩子们给自己感兴趣的2-3个活动命题,并从中选取一个能让自己侃侃而谈,且让别人也觉得饶有兴趣的素材来创作。因为没有限制孩子们创作的内容、结构、中心,而是拓宽了孩子们作文的自由度。所以,孩子们很自然地都能发挥出各自的个性特长,选择最能表现个性的题材作文来。《小报特工队》《猜猜甲骨文》《智破汉字王国惊天大案》等一篇篇个性化的小文章出炉也是自然的事。那么“组织各种各样的相关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创作,这不也是在做“作前指导”吗?
    无论是“作前指导”,还是“作后指导”,在我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写作兴趣”的指导,只要能触及孩子的心灵,成天吊着兴趣,围在你老师的周围想写,爱写,这样的“指导”就是成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终能心想事成的——用心的写作必能长进,必将成功!

[文心功夫在于文心素养]

老师说,作文的功,不是“文字功夫”,而是“文心功夫”。“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文心技巧”的核心。文心技巧关注作者“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这让我想起上学期我的《在个性作文中享受生命的色彩》中提到的三个观点——“融入自我情感,感受生命色彩”“我思故我在,彰显生命色彩”“表达个性言语,泼洒生命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异曲同工之处。感受生活的能力就能使文章变得富有灵动,就能写出诸如“风筝被我们放上了天,一会儿跟着我们跑,一会儿又去追别的风筝;一会儿冲我们笑,一会儿又和太阳姐姐藏猫猫。”充满生命活力,富有情感的色彩的语言,而不是平淡的描述“风筝被我们放上了天,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左,一会儿右。”

对于“现象思辨力”,其实这和我校“三阶作文”提出的高年级作文以“独我意识”的培养为核心,写出个性,写出作文新境界,完全是一个道理——“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独特的人,就该写出独特的文。”这是老师的观点,而我们“三阶作文”的九大策略中处处都是在倡行此道,甚至手把手的告诉大家如何能做到“独特”,看我们的“导向策略——奇、情、趣、独、实、合,六大导向标准”,“体力创新策略”“语言创新策略”“题目创新策略”等等,“创新”与“独特”在这里指向的目标如出一辙!

要让孩子拥有“文心功夫”,教师就必须要有“文心素养”——即要有作文眼光,它是语老师“文心素养”的外在表现。老师的作文眼光是学生航行于写作之海的灯塔!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就一双熠熠生辉的火眼金睛。

鉴赏能力:一个一级棒的语文教师应该集教师、编辑、作家三合一,三者的眼光于一身。要求够高,但仔细一想,难度其实也不是很大。无论是教师、编辑,还是作家看孩子的文章,对“语言驾驭力”的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必定是“文通句顺、言之有物”,对“心灵感受力”的问题最基本的要求也必定是“有真情实感”,而对“现象思辨力”的问题要求也无怪乎“与众不同、个性独特”。如此这样一分析,再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就很好练就作文眼光了——孩子的文章要“真”,这是文章的根基;要有“情”,文章才有生气;要“新”,文章才有了灵气!

讲评能力:对于孩子的文章,作为教师区别于编辑与作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评改”,要“讲评”,而不仅仅是删选、推荐。教师要具有这样的素养——心中要有一个写作系统,写作的训练系统,要一看到学生的作文中的问题就马上链接到一个写作的训练点上来。这种发现问题,进行有效训练的素养与眼光,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及其不起眼的,但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却不应该漠视。老师的《上好“作后讲评”课三件事》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欣赏、挑刺、训练。“挑刺”是如此的细致,如此的有耐心,诸如学生经常出现的“作文病”:“心想”病、“记得有一次”病、“我”病、“然后”病等等,这种类似亚健康的,可忽略的病症,作为语文教师却要一丝不苟的“号”出来,“把”出来,并加以“训练”强化。这就是眼光,这就是能力。

无论是对孩子写作兴趣的激发与调动,还是教师自身文心素养的培养与历练,作文教学都是一种需要“倾心”“潜心”“修心”“养心”的过程,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从心到心的写作与教学,必能成就每一位写作与教学的孩子老师变得兰质蕙心。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