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到心的写作与教学
[写作兴趣源于内在需求]
A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对于小孩子的写话与写作来说,努力
如果说,这些的操作有些繁琐的话,那么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每节课前表扬1-2个孩子所写内容的优点,却是简单可行的。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表扬他观察的视野独特,语言精炼准确,形式与众不同;对于潜能生,我们可以表扬他某句话写得生动,某个词用得巧,甚至字数多了,文面整洁多了等等。总而言之,每节课前都想方设法的表扬。这样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写的
B
对于“讲评”重于“指导”,我的理解是,不是不“指导”,只是不能或尽可能的要减少这种课前繁琐细致,及其约束孩子思维、束缚孩子情感的指导,甚至重复性的正确废话“指导”。结合我校的“三阶作文”——低年级重在词语积累的指导,通过童话作文来丰富孩子的话语权;中年级重在情境设计中细节观察的指导,而高年级则重在个性作文的独我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指导对孩子的写作来说是丰富,是积累,是运用,是启迪。
也还记得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曾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小组合作办关于汉字的手抄报、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网络语言能不能成为书面语言的辩论赛、书法赛(包括硬笔软笔、艺术字)、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事后,要求孩子们给自己感兴趣的2-3个活动命题,并从中选取一个能让自己侃侃而谈,且让别人也觉得饶有兴趣的素材来创作。因为没有限制孩子们创作的内容、结构、中心,而是拓宽了孩子们作文的自由度。所以,孩子们很自然地都能发挥出各自的个性特长,选择最能表现个性的题材作文来。《小报特工队》《猜猜甲骨文》《智破汉字王国惊天大案》等一篇篇个性化的小文章出炉也是自然的事。那么“组织各种各样的相关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创作,这不也是在做“作前指导”吗?
无论是“作前指导”,还是“作后指导”,在我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写作兴趣”的指导,只要能触及孩子的心灵,成天吊着兴趣,围在你老师的周围想写,爱写,这样的“指导”就是成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终能心想事成的——用心的写作必能长进,必将成功!
[文心功夫在于文心素养]
这让我想起上学期我的《在个性作文中享受生命的色彩》中提到的三个观点——“融入自我情感,感受生命色彩”“我思故我在,彰显生命色彩”“表达个性言语,泼洒生命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异曲同工之处。感受生活的能力就能使文章变得富有灵动,就能写出诸如“风筝被我们放上了天,一会儿跟着我们跑,一会儿又去追别的风筝;一会儿冲我们笑,一会儿又和太阳姐姐藏猫猫。”充满生命活力,富有情感的色彩的语言,而不是平淡的描述“风筝被我们放上了天,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左,一会儿右。”
对于“现象思辨力”,其实这和我校“三阶作文”提出的高年级作文以“独我意识”的培养为核心,写出个性,写出作文新境界,完全是一个道理——“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独特的人,就该写出独特的文。”这是
要让孩子拥有“文心功夫”,教师就必须要有“文心素养”——即要有作文眼光,它是语
鉴赏能力:一个一级棒的语文教师应该集教师、编辑、作家三合一,三者的眼光于一身。要求够高,但仔细一想,难度其实也不是很大。无论是教师、编辑,还是作家看孩子的文章,对“语言驾驭力”的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必定是“文通句顺、言之有物”,对“心灵感受力”的问题最基本的要求也必定是“有真情实感”,而对“现象思辨力”的问题要求也无怪乎“与众不同、个性独特”。如此这样一分析,再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就很好练就作文眼光了——孩子的文章要“真”,这是文章的根基;要有“情”,文章才有生气;要“新”,文章才有了灵气!
讲评能力:对于孩子的文章,作为教师区别于编辑与作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评改”,要“讲评”,而不仅仅是删选、推荐。教师要具有这样的素养——心中要有一个写作系统,写作的训练系统,要一看到学生的作文中的问题就马上链接到一个写作的训练点上来。这种发现问题,进行有效训练的素养与眼光,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及其不起眼的,但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却不应该漠视。
无论是对孩子写作兴趣的激发与调动,还是教师自身文心素养的培养与历练,作文教学都是一种需要“倾心”“潜心”“修心”“养心”的过程,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从心到心的写作与教学,必能成就每一位写作与教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