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生长点,设计好活动
信息时代,很多教学资源不仅仅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师生几乎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上课之前,好多基础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那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在平面上滑行的囧地,而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把握学生学的起点,找准学生的生长点,进行巧妙的活动设计,让他们在看似已经懂的情况下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
智慧的说话练习
薛法根老师《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
师:(出示插图)看,这就是黄果树瀑布。一个字——(生:美)谁用语言来赞一下这个“美”?
生:黄果树瀑布真美啊!
师:不用“美”行不行?
生:黄果树瀑布雄伟壮观。
师:感情再强烈一点。
生:黄果树瀑布真是雄伟壮观啊!
师:借你一个“那么......那么......”。
生:黄果树瀑布那么雄伟,那么壮观!
师:再借你一个句式“真令人......”.
生:黄果树瀑布那么雄伟,那么壮观,真令人流连忘返!
字词的积累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这节课上,薛老师设计了引用课文中的词语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说话练习。这个设计看似很简单,但从师生对话中可以发现,学生只会用最简单的陈述句,而不会用感叹句等句式,更谈不上借用文本丰富的词语。
在此基础上,薛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不用‘美’行不行”、“感情再强烈一点”、“借你一个句式......”等环节,不露声色地一步步引导孩子说话,把孩子的目光和思考引向文本,使孩子的语言一点点变得鲜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内化他们的语言生长。
智慧的写作片段。
薛法根老师《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样一篇短文,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师:(朗读)秋天的校园真美!秋风一吹,路两旁的梧桐树叶就掉了,(师:树叶都掉了还美吗)堆满了整条小路。(师:堆满了,还美吗)两棵石榴树长满了石榴,几个大石榴都破裂了。(师:都破裂了还美吗)桂花树上长出了花,小花长在绿叶里,好看极了。(师:长在绿叶里都看不见了还好看吗)整个校园都有花香。
师:猜猜,几年级水平?
生:一年级。
师:你一年级有这水平吗?
生:三年级。
师:这还差不多。现在,请你们“移情”,将这段话修改成五年级水平。注意:用词移情,如果用上恰当的比喻、拟人,可以表达得更有情。
生:(修改后交流)秋天的校园真美!秋风一吹,路两旁的梧桐树叶就纷纷扬扬地飘落了,(师插话:飘落,姿态优美)就像一只只黄蝴蝶翩翩起舞。(师:拟人手法表达喜爱之情)整条小路就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师:铺是有意为之,小路变成了地毯,美)走在上面,沙沙作响。(一走就有声音,美)两棵石榴树上挂满了石榴,红彤彤的,好像一个个灯笼。(师:比喻之中饱含赞美)几个大石榴都笑开了脸。(师:脸笑开了就破了相,不美了,改)几个大石榴都笑开了花,露出了洁白的籽。(师插话:前半句美,后半句不太美,可以再改一下)几个大石榴笑得裂开了嘴。(师:这就贴切了)桂花树上开出了金黄色的小花,小花躲在绿叶里。(师:一个躲字,情趣呼之欲出,奖励你一个词:含羞地)小花含羞地躲在绿叶里,悄悄地散发着幽香。整个校园都沉醉在花香里。
“语言文字运用”,即“语用”,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词语之一,这就意味着对于文本中的写作知识,仅仅“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用”。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作为积极语用、深度语用的一种形式出现,是非常必要的。
《黄果树瀑布》中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法,就是“移情”,这个写作点的训练不算容易,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薛老师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改写练习,从关键词入手,比如“掉”、“堆满”、“破裂”等,引导孩子运用移情的手法,把他们改为更准确的词语。
这样的改写练习,始于学生的写作起点,又有方法作为扶手,进行起来就水到渠成。从交流展示中可以看出,修改后的作品浸润了作者的情感,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移情”给一段文字带来的变化,对这种写作方法有了真切的体验,也懂得了“移情”的基本策略,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标准有很多,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好课中的教学一定始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语境,激活他们的想象,使其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最终获得真实的成长和层次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