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语要姓“小”,让学生看得懂
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小语要姓‘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可是,我们有的老师明明知道这一点,却在下评语时忽略了这一点。好象评语写得太通俗、太浅显,就不能显示自己学业精深;就不能显示自己知识渊博;就不能显示自己的为师风范!在一次听评习作课中,我在一位同学的作文本上,看到一篇作文《难忘的拔河比赛》,老师下的评语是“你的作文主题突出,结构紧凑。”我问该同学,知道什么是“主题”吗?孩子笑了笑;我又问他什么叫“结构”,他还是笑了笑;我又问他:“知道老师评语的意思吗?”这回他说话了:“反正是好话,其他就不知道了。”听了孩子的回答,我苦笑了一下。心想,如果把评语换成“你不仅能围绕‘难忘’这个中心来写,还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生动,真了不起!”──这样的评语学生看得懂,理得清,难道不好吗?所以,评语要浅显易懂,不需要用术语的地方还是不用为好。否则,我们的评语只能是老师写、老师看、老师懂的流于形式的“三老”评语了。
二、评语要含有温情,让学生乐意看
评语是写给学生看的,他们人小,可是感情丰富而又敏感!夸张一点说,评语中的一句一字有可能让他终生受益,也可能让他一辈子都耿耿于怀、心情不舒畅。所以,评语一定要亲切友好,要充满鼓励!记得五年级刚开学时,我班的后进生王启隆写的看图作文《节日的早晨》,可以说他的作文除了字比以前写得认真和作文篇幅较长外(他以前的作文只有四五十个字,而且文不对题,所以写长一点,也是他想好的一个表现),没有其他的优点。但是,我知道,这对于他的基础来说,他已经是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他想把作文写好,只不过暂时没找到窍门。于是,我“沙里淘金”,充满激情地鼓励他“你写作文的态度多认真呀!字写得也很漂亮!不过,如果能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再写详细点,那样一定会更好!”,并且,我破天荒地给他的作文打了个表示进步很大的优。当我把作文本发下去时,只见他先是眉飞色舞,然后快速地低头修改,并不时地请教他前后左右成绩好的同学,连下课也没离开自己的座位,仍然在那专心致志地修改!大概半小时后,他把修改好的作文拿给我看,这一回的作文我看至少也能得个“优加星”!当时我感动极了,为王启隆同学的进步而感动,为自己没有扼杀一个想向上的孩子的心灵而感动!
三、评语要拨开云雾,使学生会去改
一次,看到上四年级的小侄女的作文。老师给她的一篇想象作文《未来的——》下了这样的评语:“语句通顺连贯,但结构不完整,希望修改!”我看了后,心里就犯嘀咕,这篇作文“结构不完整”,到底是“缺头”?“少尾”?还是“没身子”呢?我问孩子知道不知道自己的作文究竟哪里不好,她摸着头,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不过没关系,我只要稍微改几个字,老师就认为我已经修改了,不会批评我的!”我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下去,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好处!老师下的评语太空洞、太大了!我仔细看了一下作文,发现她没有把未来衣服的作用写清楚,于是我帮她指出了失误,她也十分高兴:“噢,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说完,就拿起笔改了起来。所以,我觉得要在评语中具体地说出作文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样学生在修改时就能“对症下药”、“有则改之”,才能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四、评语要异彩纷呈,让学生写不厌
医生给病人治病要“对症下药”,老师为学生指点要“因材施教”。给学生写评语时,也要“因文施评”。每篇作文后的评语应有所不同,做到“异彩纷呈”,尽量避免千篇一律。对于不同题材的作文,很多老师写的评语都是“内容具体、充实,语句通顺连贯”。我曾经问过几个同学,我说:“对于老师给你作文本上一样的评语,你看了后有什么想法吗?”孩子们直言不讳:“我不喜欢这样的评语,没劲!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时不要‘炒冷饭’,每次都要有新东西,可她自己呢?她写评语还不是‘炒冷饭’吗?这样的评语没意思!”很明显,孩子们很不开心!我听了后,受到了很大震动。没想到,小小的评语在孩子心目中竟然这么重要!是呀,“不炒冷饭”这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可我们在写作文评语时何尝这样要求过自己呢?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教师在精批细改作文时,不可“圈改词句”了事,还要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和作文教学的规律出发,给他们写一些浅显易懂、亲切友好、具体可感、而又新颖有趣的评语,才能使师生的心走到一起来,使沟通变得有效起来,使学生的作文“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