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成长指导作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维度》一文中,我提到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课堂决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维度》一文中,我提到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课堂决不能仅仅只作为研究作文方法、阅读技巧等应试能力的流水线,它一定要教给学生更多有利于学生现实及未来成长的东西。多维度的教学才能造就健全的人,那些试图在考学之后再去重新弥补成长课程的想法是荒谬的。事实上,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这唯一的青春里,你既要学到必要的知识,找到生活的出路,同时也不能抛弃成长的快乐和对人生的理解。做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设若你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新课程语文教材是多么地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它本身已经极完美地将有关成长的人类经验融入了其中。
以我现在正在教的九年级上语文教材来说,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个“惜”字教给我们如何辨证地看待古代英雄,同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的历史。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也应该有这样的气魄,要敢于超越前人,勇于成为推动历史车轮的人!《星星变奏曲》教我们面对苦难的命运,要学会坚强,要像火一样,“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敬业与乐业》一文是梁启超先生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中作者旁征博引,借儒家与佛家的事例,证明“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指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样的话语对青少年朋友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是多么有意义的指导啊!《傅雷家书两则》一则是教儿子在人生失意时要振作,面对感情的创伤要“当作心灵的灰烬看”,“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另一则是教儿子在人生得意时更要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面对矛盾,“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也被选入中学课本了,这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以童话故事来向成长中的女儿诠释什么是爱情,“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节选自曹文轩小说《草房子》的《孤独之旅》一文,可以说尽显曹文轩“成长小说”之风格,选文以杜小康的放鸭生活为载体,讲述关于孤独于成长的永恒话题,“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这样的好篇目还有很多很多,恕我不再一一列举了。我只想说,我们的语文课本本身荟萃了无数宝贵的人生经验,而且是以各种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我们没有理由把它僵化了,凝固了,而应该真正焕发它应有的光彩,使之成为我们帮助、指导学生们健康成长的美好资源。
成长是我最喜欢的研究课题,而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最好的成长读本,由此延展开去,我们会发现原来成长可以更美的!
亲爱的朋友,你说是吗?